编者按: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广大农村焕发崭新面貌的时代浪潮中,贵州大学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联合推出“我的驻村故事”栏目,让我们跟随驻村干部坚实的脚步,走进这些温暖而动人的驻村故事,感受那份扎根基层、奉献青春的炽热情怀。
【个人简介】莫兰,中共党员,湖南益阳人,法学硕士,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政办公室主任,担任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永丰街道办事处岩鱼村第一书记。驻村期间,聚焦建强村级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村级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核心职责,以指导、协调、监督支持为抓手,推动乡村发展。用实际行动扎根基层,在田间地头践行驻村干部担当,助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
贵大新闻网讯(通讯员 莫兰)5月29日清晨,一辆载着驻村干部的学校大巴车从贵阳出发,一路向西驶向贞丰县。午后抵达永丰街道办事处,简短交流后,我便搭上了同事的车,向着此行的目的地——岩鱼村,出发。
车子驶离街道,窗外绿意渐浓,蜿蜒的村道不知拐过多少弯,一棵两三个人合抱的大榕树突然出现,枝叶如绿伞撑开,树荫下摆着石桌石凳,一旁建筑上“岩鱼村党群服务中心”的红色招牌格外醒目。
来之前,我总在想,这黔西南山坳里的村子藏着怎样的故事?我又能留下些什么?直到踩上村里泥土,村支书
会姐 笑着说:“欢迎来岩鱼扎根!”。我才明白:这段驻村路,从不是“路过”,而是需要带着真心沉下去,踩实泥土、握牢双手,真正“接地气”扎进岩鱼村的烟火日常里。一、六月的田埂:一堂沾满泥土的“初心课”
六月的岩鱼村,雨水刚歇,稻田里积着浅浅的水,倒映着蓝天白云。田埂边,早已是忙碌的身影。6月9日一早,村支书便招呼党员们:“走,下田去!今天咱们的主题党日是‘助农插秧’!”我跟着村支书、驻村队员陆哥,还有十多位党员往村委前面的稻田走去。路过秧田时,韦嬢骑着小三轮,车斗里装着捆好的秧苗,老远就朝我们喊:“莫书记,你们来得巧!今天我教你插秧,保证你插的苗长得比别人好!”我笑着应下,心里却有点打鼓,儿时跟着长辈下田的记忆早已模糊,这十几年都没再沾过稻田的泥了。
到了田里,党员们熟练地挽起裤腿,把鞋往田埂上一放,赤脚踩进泥里,动作利落干脆。我学着他们的样子,小心翼翼地把脚伸进去,冰凉的泥浆刚没过脚踝,脚下便一滑,差点摔进田里,引得旁边的大哥哈哈笑:“小莫,别急!这泥软,摔不疼!”
陆哥递来一把绿油油的秧苗,手把手教我:“左手拿秧,右手分出两三株,往下按半指深,再轻轻一提,苗就立住了。间距要匀,太密了争养分,太稀了浪费田!”我试着分苗、下插,可秧苗不听使唤,歪歪扭扭“打晃”,和旁边党员们插的“笔直队伍”比,活像个调皮捣蛋的孩子。韦嬢凑过来,轻声说:“手腕轻些,别用蛮力!”跟着她的指点,我插的第一株秧终于站稳,嫩叶在风里轻晃,像在点头。
太阳渐高,汗水顺着额头滴进田里,裤腿、脸上沾了泥点,没人顾得上擦。大家都低着头,眼里只有手里的秧苗、脚下的田。偶尔有人聊两句家常,“今年雨水足,秧苗根系壮,秋收肯定能多打两袋米!”“我家那几亩,明天插完,总算能睡个安稳觉了!”话语里满是对丰收的期待。
临近中午,一丘稻田终于插完。我们站在田埂上,原本空荡荡的水田,现在整整齐齐地立着嫩绿的秧苗,风一吹,成片的绿浪轻轻晃动。黄大哥自豪地说:“小莫你看,这就是咱们农民的‘作品’!”
我望着秧苗,再看满手的泥、沾着泥点的裤腿,忽然懂了:这堂“泥土课”,教我的何止是插秧技巧?脚下泥越厚,离村民心越近;握过秧苗,才知每粒米珍贵。原来“扎根”从不是说说,要真真切切踩进田里,把心沉进泥土,才能接住这片土地的温度。
二、七月守护:把“平安”种进村民心坎里
七月的岩鱼村,雨水一场接一场,紫色河的水位涨得快,浑浊的河水漫过了岸边的石头。可天一放晴,热浪就卷着暑气扑过来,放了假的孩子们耐不住热,总爱三五成群往河边跑,有的甚至偷偷脱了衣服下河游泳。更让人揪心的是饮食安全——连绵雨水催得野生菌疯长,村民们习惯上山采菌子做菜,却常常分不清哪些能吃、哪些有毒。那段时间,我和村干部们达成共识:安全宣传不能“飘在纸上”,必须走家串户、面对面跟村民说清楚,把该提的醒讲到心坎里,把“平安”的种子真正种进大家的日子里。
我们先把宣传重点放在防溺水上,揣着印着漫画的宣传单,往村民聚居的院落走去,一瞧见嬉戏打闹的孩子,或是带着娃择菜、纳凉的家长,就赶紧凑过去。我笑着指向宣传单上“孩子河边遇险”的画面,跟孩子们说:“这个小朋友偷偷去河边玩水,脚一滑就掉进水里了,多危险!夏天再热,也不能去河里、池塘里游泳,想玩水得让爸妈带着去,记住没?”转头又跟家长叮嘱:“夏天孩子爱往河边跑,可得多看着点,要是想玩水,就去正规泳池,安全第一啊!”
除了防溺水,野生菌安全也得跟村民说透。山里的野生菌种类多,每年都有村民因误采误食出事,我们特意打印了“有毒菌子识别图”,入户时总揣在兜里。遇到村民就把食用菌识别图递到他们手里,指着有毒菌的特征说:“有些毒菌跟能吃的菌子长得像,但仔细看不一样。您看这张图,毒蝇伞是红色带白点的,咱们村里山上就有,吃了会让人头晕呕吐;还有这种白毒伞,看着普通,毒性却大得很。以后不确定的菌子,千万别采,也别买陌生人卖的散装菌子,安全第一!”
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我们发放了300余份安全知识宣传册,还跟村民们交流了不少安全常识。一次宣传时,黄嬢嬢跟我说:“莫书记,你们讲的防溺水、辨菌子这些小事,以前都没太在意,现在知道了,以后肯定注意。”听到这话,心里满是暖意。安全宣传不是“走过场”,只要能让村民们多一份警惕、多一点安心,我们的努力就没白费。
三、调解纠纷:以“耐心”化干戈,用“法理”守底线
驻村工作,少不了调解矛盾。村里多是家长里短的小事,可拖久了就容易酿成大问题。跟着三哥和村干部们调解几次后,我懂了:化解矛盾,既要讲“人情”,也要讲“法理”。
前些天调解的一起“雨天粪水乱排”的纠纷就很典型。罗伯家雨天往入户小路抽排粪水,原本路边有排水沟,修路时被填了,邻居王哥多次沟通,罗伯没当回事,这天两人吵上了。我们到现场时,粪水正顺着管子流淌,臭味扑鼻。
我先劝罗伯:“罗伯,粪水乱排影响邻居,还滋生细菌,对大家的健康都不好。咱们村里正在搞‘人居环境整治’,您把管子接长通到排污沟去,花不了多少钱,环境干净了,邻里也和睦。”又安抚王哥:“王哥,别气,咱们一起帮他想办法,问题解决了,大家都舒心。”
最后罗伯答应接长管子,王哥也愿意搭把手。看着两人从“红脸”转“笑脸”,我更深刻地体会到:村里矛盾藏着“好好过日子”的朴素心愿,只要耐心听、用心帮,总能找到解决办法。
纠纷调解工作让我明白:驻村工作,既要“脚下有泥”,也要“心中有法”。用耐心解开心结,用法律守住底线,才能让村里的日子,越来越和睦。
后记:岩鱼的夏天,是奋斗与收获的夏天
八月的岩鱼村,稻田褪去青涩,稻穗沉甸甸透着金黄,风里满是清甜的稻香,丰收的气息扑面而来。
回望这三个月的驻村日子,从初见时的陌生,到如今走在村里,远远就有村民笑着挥着手喊“莫书记,过来坐会儿”,热情地邀请我去家里喝茶。这份“被接纳”的温暖,让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驻村从不是“镀金”,而是“扎根”:扎在田埂上,扎在村民屋里,扎在每一件小事里。未来我愿意跟着乡亲们,种好田、解难题,把岩鱼村的故事写得更温暖、更动人。因为这每一寸土地、每一张笑脸,都值得用真心守护、用热爱浇灌。
编辑:庞爱忠 何璇
责编:李旭锋
编审: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