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广大农村焕发崭新面貌的时代浪潮中,贵州大学党委组织部、宣传部联合推出 “我的驻村故事” 栏目,让我们跟随驻村干部坚实的脚步,走进这些温暖而动人的驻村故事,感受那份扎根基层、奉献青春的炽热情怀。
【个人简介】卫韦,中共党员,山东栖霞人,工学硕士,现任贵州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实验师。2025年5月派驻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永丰街道戈岜村驻村队员。
贵大新闻网讯(通讯员 卫韦)根据省委组织部和学校党委安排,2025年5月,我被选派至贞丰县永丰街道戈岜村任驻村队员。泥土的气息还未完全熟悉,老乡的方言仍要细辨几分——驻村刚满三个月的我,正以一名“新兵”的姿态,跌撞又坚定地融入这片土地。2025年,当乡村振兴的接力棒传递到最后的冲刺区间,我既是这场伟大变迁的见证者,更是一个刚刚入场、满怀敬畏与热忱的参与者。田垄间的苗情、院坝上的心声、规划图上的标记,于我而言,不再只是报告里的词汇,而是每一天真切的步履与问答。一切刚刚开始,一切都充满可能。我用一百天的时间埋下种子,更期待与村领导们一起,在时代的春风里共同等待它破土参天。
贞丰县永丰街道戈岜村,距离县城10公里,全村总人口334户1646人,其中脱贫户(含监测户)84户388人。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向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最后一年,也是关键性的一年。如何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如何交出优异的答卷?作为驻村干部,我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倾尽心血助力村庄发展。
高校学子下乡来,乡音传党音,嘱托入民心
让党的方针政策及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是驻村工作的重要一环。今年暑期,我充分发挥高校派驻干部的优势桥梁作用,积极对接我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邀请校研工部的学生社会实践团来到村里,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三下乡,传薪火,润贞丰”的主题宣讲活动。
学生们精心准备,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转化为带着“泥土味”的朴实方言和生动故事。他们不是在会议室里照本宣科,而是走到大树下、广场上、农户家,用青年人的激情和学识,结合我们村的发展实际,像拉家常一样为乡亲们讲解政策、描绘蓝图。村民们听得懂、记得住、有共鸣,纷纷感慨:“总书记的话说到了我们心坎里,原来党中央的政策离我们这么近!”
此次宣讲,不仅是一次政策的精准送达,更是一次情感的深切联动。它打通了理论宣讲的“最后一公里”,将高校的学术资源转化为乡村发展的思想动能,也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只有用脚步丈量民情,用乡音传递党音,才能真正让政策的阳光雨露滋润到每一户村民的心田。
穿梭乡间“筛”风险,为民筑牢防返贫防火墙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为防止返贫这一“底线问题”,我始终将常态化入户走访作为驻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与村“两委”干部一道,对全村脱贫户、监测户建立动态跟踪档案,定期上门走访。
走访并非简单的嘘寒问暖,而是一场精细的“风险筛查”。每一次叩开家门,我都会带着一本厚厚的民情日记,与他们围坐一圈,掰着指头细算“收入账”“医疗账”“教育账”,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等核心指标,密切关注家庭成员就业、产业发展、突发意外等可能引发的返贫风险点。通过一次次拉家常、问冷暖,我得以第一时间感知乡亲们的“急难愁盼”,第一时间将因病因灾等有返贫苗头的家庭纳入监测范围,并依托高校的帮扶资源库和政策保障体系,协同制定“一户一策”的精准帮扶方案,确保帮扶措施跑在返贫风险前头。
这项工作,守的是不返贫的底线,暖的是老百姓的人心,夯实的是乡村振兴的根基。于我而言,手中的民情日记,记录的不仅是数据和情况,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只有脚步勤、情况明,才能真正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牢牢守住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不让每一位乡亲在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掉队。
山货盼出山,真情破“滞销”
走访入户,那一声声无奈的叹息刺痛人心。村里,老乡们家中从不缺好东西:檐下挂着的金黄腊肉、圈里精神抖擞的土鸡、罐里清甜醇厚的野花蜜、还有一枚枚摸着还温热的土鸡蛋……这些都是原生态的“山珍”,是村民们眼中能换来油盐酱醋的宝贝。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由于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这些优质农产品大多“养在深闺人未识”,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们积压在家,无法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
王大爷捧着一筐鸡蛋愁容满面,李大姐摸着蜂蜜罐子欲言又止,那期盼又无助的眼神,让我这个刚驻村三个月的“新兵”深感责任重大。滞销的不仅仅是产品,更是老乡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一刻我明白,我的驻村工作从哪里抓起——就是要当好这座小村与外面大市场的“联络员”,用我的脚步和手机,为这些优质的土特产“闯”出一条新销路,让乡亲们的汗水获得应有的回报,让乡村振兴更有成色、更具温度。
夜巡摸清“失明”灯,奔走点亮惠民心
一束手电光,划破了乡村宁静的夜幕。为彻底摸清村内路灯损坏情况,保障村民夜间出行安全,夜幕降临,我手持手电筒徒步走遍了全村主要干道和偏僻小巷,对每一盏路灯的运行状态进行逐一排查、登记在册。很多小问题白天难以发现,只有晚上出来走一圈,才知道哪些路黑,村民晚上出门是否安全。
通过细致摸排,我迅速整理出一份详实的故障清单和维修预算报告。翌日,我便第一时间向单位领导进行汇报,向领导反映了路灯缺失给村民生活带来的不便与潜在安全隐患。单位领导高度重视这一民生关切问题,迅速筹集专项维修资金,为村庄点亮“民心灯”提供了坚实保障。把村里的路灯维修好,重新焕发出温暖而明亮的光芒,这不仅照亮的是村民回家的路,更是照亮了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的细节与温度。
驻村三个月以来,于我而言,是一场深刻的初心洗礼,更是一段新征程的序章。与乡亲们从陌生到熟悉,田间地头、农家院坝的点点滴滴,让我愈发读懂肩头的责任与脚下的力量。未来,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扎根于此,脚下多沾泥土,心中多沉淀真情,继续当好政策宣讲的“扩音器”、民情收集的“传感器”、排忧解难的“实干者”。我坚信,只要与乡亲们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涓滴努力终将汇入乡村振兴的壮阔洪流。这条驻村路,我才刚刚起步,必将以青春和奋斗为笔,用实
干与 担当作答,努力书写一份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的合格答卷。编辑:庞爱忠 尹梓熹
责编:李旭锋
编审: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