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望新闻客户端:暑期“三下乡”|贵州大学普法“黔”行实践团:普法宣讲进苗乡 织密反诈防护网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08-15浏览次数:10

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讯 7月14日至21日,贵州大学法学院普法“黔”行实践团深入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自治县矮堡村、瓦厂村、长征村等9个村落,开展暑期“三下乡”反诈宣传活动。实践团成员聚焦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易受骗人群,通过“三维靶向反诈普法矩阵”立体化精准宣传防骗知识,为村民织密反诈防护网。

普法“黔”行实践团、“心随律动”实践团及贵州大学现代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三下乡”团队合影。(路 程 摄)

方言情景剧,揭露骗局“活教材”。7月17日,针对当地频发的假药劣药推销诈骗,实践团成员精心编排方言情景剧《“天价神药”》,将诈骗手法巧妙融入村民熟悉的日常场景,以生动表演寓教于乐,有效提升村民识骗防骗能力。坪江村村民们观后感慨:“演得真像,以后遇到这种骗术,心里有底了!”

“天价神药”情景剧。(李成奥 摄)

靶向宣讲,精准剖析“套路经”。实践团组织集中宣讲并走村入户,收集有效问卷200余份。结合典型案例,重点剖析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养老服务”诈骗以及针对青少年的“游戏充值”“网络交友”诈骗等常见套路。在当地检察院支持下,成员们发放图文宣传手册,耐心答疑解惑,确保信息直达人心。露天广场、乡村集市,处处成为宣讲阵地。

实践团成员与检察官一同宣传反诈知识。(李成奥 摄)

实践团成员与民警讨论反诈宣传要点。(杨  欣 摄)

实践团成员入户宣传防范电信诈骗知识。(杨  欣 摄)

指尖微课堂,线上防护“零距离”。紧扣数字化传播趋势,实践团制作通俗易懂的反诈短视频,聚焦防范“两卡”犯罪。视频巧妙融合情景故事、《刑法》条文与防范建议,倡导“不轻信、不贪利、不转账”。通过村民微信群、抖音等平台精准推送,反诈知识实现“指尖传递”、防护提醒“触手可及”。

实践团成员在后硐完小进行防诈宣讲。(冷  陈 摄)

贵州大学法学院普法“黔”行实践团以法学专业为笔、以基层实践为纸,将学科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法治动能。通过“三维靶向反诈普法矩阵”,不仅为当地群众筑牢识骗防诈的“法治堤坝”,更以“法润乡土”的生动实践诠释了新时代法学青年的使命担当。通过“零距离”法治课堂,实践团用脚步丈量民情,以专业纾解民忧,让法治意识在苗岭深处生根发芽,为乡村振兴注入坚实的法治底色,探索实现了从“纸上法条”到“身边保障”的实践,守护好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与“钱袋子”,努力书写了法治中国建设的青春答卷。


编辑:冯月成 韩晓梅

责编:岳莹

编审: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