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大新闻网讯(文字/吴羿锦 学生记者 袁文静 摄影/学生记者 袁文静)8月9日至10日,由贵州省哲学学会、贵州大学研究生院、贵州大学人文社科处联合主办,贵州大学哲学学院、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中国共产党人“心学”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高端智库、贵州大学出版社承办的“贵州省第四届哲学硕博论坛”在贵州大学召开。
论坛以“文化主体性与中华文明现代形态的哲学阐释”为主题,来自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30余所高校的150余名硕博士研究生参与本次论坛,30余名著名学者和期刊界的特邀专家到会指导。
8月9日上午,论坛开幕式在贵州大学东校区举行。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杨未,贵州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黄昌祥,贵州省哲学学会会长、贵州大学副校长陈艳波出席开幕式。
杨未致辞,她代表贵州大学向与会者表示诚挚欢迎和衷心感谢。她强调,要深入阐析文化主体性的学理根基及其历史形塑过程,更要从哲学高度审思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转型路径,这将为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确立文化坐标和发展方向。希望专家学者、青年学生能够紧密围绕论坛主题和关键议题,展开深入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共同为贵州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陈艳波介绍了贵州省哲学硕博论坛的历史与发展,并围绕论坛议题提出三重追问:一是如何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生动力,使其成为现代文明的精神根基;二是如何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二个结合”中,形成兼具民族特质与世界意义的文明新形态;三是如何在数字时代、生态危机等新文明挑战中,保持文化主体性的开放性与批判性。
黄昌祥讲话,他表示本次论坛以“文化主体性与中华文化现代形态的哲学阐释”为主题,旨在深化中华优秀文化的落实与推进,加强对中华文化现代形态的研究建设指导的思考,把握了时代脉搏,体现了历史担当。论坛的成功举办,为贵州省哲学界打开了一扇面对全国的窗口,是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贵州篇章的重要平台,更是推动多彩贵州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力量。
会上,论坛特邀嘉宾进行了主旨演讲。
国际儒学联合会原副理事长、贵州省哲学学会特别顾问徐圻以“我们的研究不能没有逻辑”为题,强调学术研究应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环境,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一主旋律,直面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推动学术创新。学者应具备问题意识,不应仅仅局限于经典文本以至于犯本本主义的错误,而要将研究与当下中国的现实问题结合,在守正创新中深化对当代中国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
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首席研究员、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冯颜利教授以“文化主体性的三个哲学问题”为题,阐释了文化主体性的内涵与学理意义,强调重视文化主体性是为应对文化帝国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的挑战。他指出,“第二个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其学理基础需进一步深化,应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钱明以“现代中国的阳明学热——从东亚视角出发”为题,指出阳明学是最具国际性和现代性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其研究应置于更大的历史场域中回应现代性与国际性问题。他回顾了阳明学在东亚的传播与影响,分析其在近现代被多方势力利用的历史经验,强调需警惕其负面作用并凸显其积极价值。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邓安庆以“全球伦理研究的问题转型与世界意义”为题,回顾了全球伦理研究的发展脉络,指出以汉斯·昆等为代表的哲学家曾尝试从世界五大宗教中提炼道德共识,推动普遍伦理准则的形成,但在近三十年来,这一思路遭到了现实重创。康德、黑格尔、罗尔斯等人的哲学对现在问题的阐释力变得极其有限,我们必须从存在论的基础上重思全球伦理,才能为重塑一个共识性的“世界理念”,为同一个世界的理想而达成道德共识提供可靠的思路。
贵州大学特聘教授、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生命科学伦理分委员会委员甘绍平以“什么是应用伦理学的核心价值?”为题,指出应用伦理学致力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公平、正义的秩序平台,而道德思考应超越单一立场,从“类”成员视角出发,将道德要求视为普遍行为法则。他强调,自主性是道德运行的前提,也是应用伦理学的根本原则与核心价值,缺失自主性便无法理解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属性。
8月10日上午,论坛闭幕式在贵州大学东校区举行。贵州省哲学学会副会长、《贵州社会科学》执行主编黄旭东作论坛总结。他指出,本次论坛围绕“文化主体性与现代形态的哲学阐释”展开了深入交流,参会学生从不同视角和方向展现了哲学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他期望青年学子以此次论坛为新的起点,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不断发现和体悟哲学的魅力
闭幕式上,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薛岩、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罗国师、北海艺术设计学院本科生黄泽元代表获奖同学发表感言。
编辑:庞爱忠
责编:李旭锋
编审: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