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语红心・黔行团”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追寻红色足迹 赋能乡村振兴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07-31浏览次数:10

贵大新闻网讯(马克思主义学院)7月15日至24日,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组成的“物语红心・黔行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黔北各地,以“溯红物印记,育时代新魂”为主题,开展了为期十天的红色文化调研与社会服务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调研、口述史采集、现场宣讲等方式,团队系统挖掘长征文化资源,为推动革命文物创造性转化为“大思政课”教学素材、助力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7月15日至24日,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蒋红霞教授,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中国史硕士点负责人、栾成斌副教授,《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法学栏目和历史学栏目责任编辑、蒲应秋三位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队一行18人,分成两个小组,先后赴仁怀市、习水县、赤水市、播州区、红花岗区、新蒲新区、汇川区、桐梓县等地,沿着红军长征在黔北的壮丽史诗轨迹,累计深度调研了革命遗址、纪念场馆及重要文物点69处。其中,团队重点考察了见证红军英勇战斗的鲁班场战斗遗址、青杠坡战斗遗址、茶山关红军抢渡乌江遗址等。同时,团队还系统参观了遵义会议纪念馆、四渡赤水纪念馆、红军医院纪念馆等代表性展馆。在此过程中,队员们不仅是历史的参观者,更是文物聆听者、信仰感悟者、薪火传承者。

实践团队深入基层,与当地工人、农民、学生、乡村干部等20多位不同群体代表展开深度对话,并收集了50余份有关红色文化的珍贵口述史资料。这不仅为“行走的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素材,更揭示了革命文物在当代乡村的活化利用模式。在淋滩村,团队学习了当地依托“淋滩驿站”“地下党支部旧址”等红色研学点打造“红色文旅+产业振兴”的创新发展模式;在大湾村,筹建中的红色教育基地为团队设计“接地气”的思政课提供了新思路;在赤水复兴场红军战斗遗址,“历史复原+教学研学”的双轨修缮利用方案使团队明晰了“让遗址开口说话”的实践路径。这些来自一线的鲜活案例与实践智慧,不仅拓宽了团队的视野,更为团队思考红色文化如何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多元启发。

在四渡赤水战役的关键渡口,实践团队化身“青年宣讲员”,以“历史现场讲历史”的方式开设“行走的思政课”;在土城渡口,队员们站在赤水河岸边,结合当年红军搭建浮桥时“以船为桩、以板为桥”的史实,让听众直观感受“绝境中求生机”的战略定力;在元厚渡口,团队通过对比史料与实地地形,解析红军利用河道地形灵活转移的战略智慧;在二郎滩渡口和茅台渡口,面对往来游客与当地群众,团队以“三分钟红物故事”微宣讲形式,再现红军勇士强渡赤水的壮烈场景。这些在历史发生地、围绕革命文物展开的沉浸式宣讲,既让革命故事“活”起来,也让“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为探索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的有效路径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样本。

此次“三下乡”实践,使“物语红心・黔行团”成员们在革命文物的见证下,深刻领悟了长征精神时代价值,真切感受到了红色文化传承的重量与温度。团队将以此次调研为基础,精心制作《红物·黔魂》系列微课,致力于把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讲深讲透,用实际行动践行“让革命文物说话、让历史现场发声”的使命,为红色文化赋能思政教育、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


编辑:张蝉

责编:李旭锋

编审: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