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巡礼】传媒学院:凝心聚力 强基铸魂 奋力谱写学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07-22浏览次数:10

编者按:在迎接中国共产党贵州大学第五次党员代表大会的重要时刻,校党委宣传部在贵大新闻网、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启 “喜迎党代会、学院发展巡礼” 栏目。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车辙,回望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各学院党委以党建为舵,在人才培养的沃土深耕细作,于科学研究的险峰奋勇攀登,在社会服务的浪潮中勇立潮头,为文化传承创新注入活力,一同感受贵大各学院在奋斗路上奏响的激昂乐章。

贵大新闻网讯(传媒学院)贵州大学新闻本科教育肇始于20世纪40年代,著名新闻教育家谢六逸先生曾受聘为国立贵州大学教授,讲授新闻学专题讲座。1986年,贵州大学开设新闻专业,迄今已有近40年的办学历史。传媒学院于2023年4月成立,现有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两个本科专业,设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硕士授权点。学院是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和贵州大学部校共建新闻(传媒)学院,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新闻奖教研机构报送单位。

党建引领 立德树人: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根铸魂

学院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肩负起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将党的全面领导融入办学治院与新闻学教育科研全过程各方面,聚焦党的新闻事业,凝练学科方向,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攻坚克难、开拓创新,促进党建与事业发展一融双高。

学院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将其贯穿到新闻学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中,主动加强领导,提供支持。本科生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必修课程,持续优化课程体系,选派4名教师参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骨干教师专题培训,着力讲好专业课。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等红色文化场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挂牌建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教学基地,每年组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开设专题讲座,举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中共党报党刊研究”等学术研讨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内涵建设,汲取红色养分滋养新闻后备人才。

学院持续优化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院教育教学水平工作的根本标准。充分利用《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等平台,每年组织以贵州新闻文化长廊参观、“专业教育进媒体”活动为代表的专业认知活动。统筹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引导学生通过专业实践深度参与贵州文化传播,增进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2024年组织师生参加《当代党员》杂志社主办的《读着诗词游长江》项目,制作贵州段6部作品,阅读量突破100万。承办“网”海扬帆·智启“溪山”2024贵州省网络素养教育进高校活动暨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读书会,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达12万+。承办第八届“高校青年·思想论坛”红色短视频大赛,覆盖9省736名大学生。举办“讲好中国故事”系列活动——贵州传统文化篇展演会活动。组织开展习近平文化思想微宣讲、推广普通话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团队被评为贵州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文化育人特色平台“文心”辅导员工作室获批省级名师工作室。

人才支撑 科研赋能:筑牢学院高质量发展之基

学院坚持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发展动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职业发展,定期举办教学研讨和科研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及科研能力。近两年,从新闻业界引进领军人才2人、高级职称人才1人,引进优秀青年博士(后)3人。2人入选贵州省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人文社科领域)“百层次”人才,2人入选国家广电总局青年创新人才工程名单、1个团队被命名为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先锋号”。教师获评贵州省“金师”1人、贵州大学“教学名师”1人、贵州大学“大北农”优秀教师奖1人。

学院聚焦贵州省“四大文化工程”,依托学校各学科资源,逐渐形成区域文化对外传播、媒体融合与数字治理、影视产业与视听传播三个特色研究方向,学科建设水平稳步提高。近两年学院教师获批省部级项目7项,获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第十五次三等奖1项。获批省级金课4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个、省级教改项目2项,教师发表高水平论文31篇,出版专著和教材7部。

改革创新 知行合一:培养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学院始终坚持“以本为本”“以学为本”,积极推进“四个回归”,以新一轮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对标《新闻传播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科学设置课程模块,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扎实提升学生传播素养与能力。创新实施“课堂+竞赛”教学模式,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方式,在课程设计中引入竞赛元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承办1项全国性学科竞赛省赛及多项校赛。近两年学生在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竞赛中获国赛二等奖1项,省赛三等奖以上10项,在教育部学科竞赛排行榜赛事中斩获70余个奖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7项。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取得国赛一等奖的突破。6部学生作品入围第六届香港国际青年电影节。

学院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密结合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 2.0和新文科建设要求,着力联通教学与实践,构建学界与业界协同育人机制。打造“谢六逸传媒大讲堂”专业品牌,定期开展媒体进校园等活动。依托“部校共建”机制,将贵州媒体的实践场景和精英资源纳入专业教育框架,聘请知名记者、编辑、主持人到校授课。在人民日报社贵州分社、中国新闻社贵州分社、贵州电视台等单位挂牌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先后组织300余名学生到各基地实习实践,高质量推进本科生培养工作。

立足地方 打造特色: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作为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大学共建学院,学院汇聚资源要素,把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和新闻宣传事业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使命,为政府决策、社会治理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近两年教师撰写的4篇资政报告获国家和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并被中央及省级内刊采用。教师担任榕江“村超”、务川“村光大道”等乡村文化品牌顾问。先后派出近20人次参与贵州新闻奖、贵州广播电视节目奖评审工作。选派6名教师担任新闻阅评员。与5家媒体单位签订了校媒合作协议。

学院师生以新闻人的专业和热忱,主动服务贵州国际传播实践。与贵州国际传播中心共同摄制《老外看两会》视频。连续两年承办由中宣部对外推广局指导的“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贵州行项目,30余名师生与外国青年导演到贵州各地拍摄纪录片,创作反映多彩贵州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的短片,其中1部影片荣获第19届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年度最佳微电影一等奖,同时入围加拿大温哥华华语电影节,获中美电影节优秀短片。

万里征程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传媒学院将继续夯实基础,攻坚克难,奋力在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新征程中展现新的作为。


编辑:张蝉

责编:李旭锋

编审: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