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讲述的是我的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教授马克俭老师的故事……”当谢成吉宣讲完毕、在主持人介绍下,会场前排一位老者起身,面向观众微微示意。刹那间,所有目光如聚光灯般齐刷刷投向他——这位精神矍铄的老者,虽头发花白,眼神里却清亮如炬,举手投足间透着学者的谦和与风骨。
活动现场,马克俭院士起身向观众示意。张小彬 摄
7月4日,在贵阳举行的“讲述我的育人故事”全国第五片区展示活动(贵州站)上,马克俭院士的博士研究生、贵州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副部长谢成吉,分享了导师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精神,讲述其数十载扎根西部、坚守教学科研一线的教育情怀和科技担当,以此激励青年学子和科技工作者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化为信仰,投身国家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首个“薄壳屋顶”在贵州建成
马克俭的人生轨迹,始终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1932年10月,他出生于这个家国飘摇的战乱年代,幼年失母,寄人篱下,颠沛流离中依然艰苦求学。正是这样的童年经历,他性格底色里慢慢沉淀了坚韧与沉稳的品质。即便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他始终没有放弃求学,煤油灯下的苦读,为他埋下了“建造安稳家园”的种子。
2025年7月7日17时许,马克俭院士忙完一天的工作,正准备下班回家。任伟 摄
当硝烟散去,新中国百废待兴,急需各类建设人才。马克俭成为我国自主培养的最早一批土木建筑大学生。毕业后,他放弃优渥条件,毅然选择到儿时逃难、曾驻足三年的贫穷落后偏远的贵州工作。“建筑的初心,是要让荒地变成家园。在他看来,不仅要造房子,还要用最少的钱,造最好的房子。”谢成吉的话语中,满是对导师这一选择的深深敬意。
初到贵州的场景,如今听来仍令人动容。1958年贵州工学院刚成立,没有教学场地,师生们就共同劳动、开荒建校。马克俭白天是建筑工人,晚上就在工棚里点一盏煤油灯给学生讲课,工地里的木板刷黑就成了黑板,砖块当凳子,膝盖是课桌,但他讲得一丝不苟,学生听得屏气凝神。“煤油灯的光不亮,但在那个工棚课堂里,却点亮了中国西南一隅建筑教育的星火。”谢成吉说,正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马克俭开启了西部建筑教育的拓荒之路,他创造性地将课堂搬到工地,把理论融入实践,让学生在参与校舍建设的过程中既学习知识,又锤炼本领。
“薄壳屋顶”旧照。(图片来源:贵州大学)
“薄壳屋顶”现照。任伟 摄
校舍建设的过程中,食堂建设成了最大难题:面积要大,空间要高,可一用上钢筋水泥,成本激增。“那个时候的钢材不是贵,是有钱都难买到,而他们手里,钱也不够。”谢成吉说,那段时间,马老师时常独自徘徊在那片空地,沉思很久。终于,他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把屋顶做成弧形,像一只轻轻拱起的蛋壳,中间不用一根柱子支撑。“这个想法在当时听起来太过冒险,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但他用无数个日夜的手工演算证明了可行性,相信这事成得了。”谢成吉的语气中带着自豪。最终,中国第一个用砖块做成的“薄壳屋顶”真的在贵州建成了,不仅节省了大量钢材和资金,更让食堂空间利用率大幅提升。如今,这座历经风雨的建筑依然在使用,成为马克俭“花最少的钱,盖最好的房子”理念最生动的见证。
“用钢量太高了,再去核算核算”
从艰难起步到成果频现,马克俭的科研之路,始终贯穿着对“节约”与“创新”的极致追求。这种追求,不仅体现在建筑结构设计上,更内化为他对学生的育人准则,潜移默化一代又一代学子。
“我有幸成为马老师的学生,深受他克勤克俭、严谨治学的影响,马老师教给我们的,正是他‘工程师的良心在结构里’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谢成吉回忆说,2012年他读硕士时初识马克俭院士,当时院士正在研究空腹夹层板结构,这种结构适用于剧场、会展中心、体育馆等需要大跨度屋顶的建筑,而“节约”正是其核心设计理念,在保证安全稳固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材料消耗。
空间结构研究中心一角。任伟 摄
在谢成吉的记忆中,马克俭对“肥梁胖柱”有着近乎执拗的反对。“他特别不喜欢为了所谓的‘安全冗余’,把梁和柱子做得很大,既浪费材料,又挤占室内空间,还会增加建造成本。”每次学生提交计算书时,马克俭最关心的是每平方米的用钢量。“用钢量太高了,你这个不对,再去核算核算……”这是他常说的话,直到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将用钢量降到最低才肯罢休。
“即便现在国家经济条件好了,他依然把每平方米用钢量这个经济指标放在重要位置。”谢成吉坦言,这种克勤克俭、严谨治学的态度对他和许多同学影响深远。有一次,谢成吉忍不住问导师:“您为什么总说要花最少的钱,造最好的房子?”马院士的回答朴实而深刻:“因为我穷过,我们省穷过,我们国家也穷过,但人穷志不能穷,要敢于突破条件限制,就必须追求创新,我们科研工作者,心里要有国家,要想着做对国家有用的事。”
这份深沉的家国情怀,如同一股强大的动力,驱动着马克俭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1996年,长春要建全国最大的商场,负责人千里赴贵州请他主持设计。对方提出的要求看似很简单,其实非常难:要安全,要美观,还不能有太多横梁柱子。面对挑战,马克俭院士创新性地采用空腹夹层板结构,不仅满足了所有要求,还为项目节省了3000多万元,又一次用最少的钱,盖出了最好的商场。
蜂窝形空腹夹层板结构试验模型。任伟 摄
此后,这样的“奇迹”不断上演:成都会展中心,为项目省下1320万元;广东清远体育馆,他又硬是节约了245吨钢材;唐山建华大厦,他首创“工业上楼”,填补世界空白……马克俭创立的结构体系,如今已应用于全国20余个省(市)和自治区,总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他的科研不仅在纸上开花,更是在大地上扎下了深根。
截至目前,马克俭院士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和参编专著四部、技术规程及条文说明三册,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国家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专利34项,1999年获香港孺子牛全球奖,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些成果背后,是他对‘做对国家有用的事’的执着追求。”谢成吉的话语里,充满了对导师的敬佩之情。
九旬高龄坚持一周上六天班
科研上的成就令人瞩目,而马克俭院士在育人上的坚守,更彰显了一位师者的初心与担当,他用一生的行动诠释着“教书育人”的真谛。
“如今,93岁高龄的马老师,依然坚持一周上六天班。每天清晨,他准时来到办公室,拿起放大镜、三角板和铅笔,开始一天的工作。”谢成吉的话语中带着深深的感动。就是在这样一个又一个平凡的日子,马克俭至今已亲手绘制了近4000张图纸,培养的本硕博学生超过数千人,许多已成为行业中坚,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作为马克俭院士正式退休前的最后一位博士研究生,谢成吉对导师的坚守有着更深的体会。“老师退休后马上又被返聘,这些年一直没有停下工作,每年都还在招收博士研究生,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建筑人才不懈努力。”他回忆道,马克俭院士在生活上很随意,不讲究吃穿,但在专业上却要求极严,任何一个微小的错误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一定要让学生弄明白、改过来才肯放过。
空间结构研究中心一角。任伟 摄
这种严慈相济的育人风格,贯穿了马院士的教学生涯。20世纪80年代,学校首次组织学生参与实训设计,没有多余经费买绘图桌,马克俭就号召全院老师捐出自家的桌椅,他自己更是掏出微薄的工资来购买尺子和圆规,挨个分发给学生。2008年起,他又慷慨解囊,拿出40万元,设立了“研究生奖励基金”和“土木大师基金”,资助了数百名优秀学生,鼓励他们潜心钻研。
“马老师话不多,但他的行动就是最好的教育。”谢成吉深有感触地说,导师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乐教爱生”,什么是“终身学习”,这些品质如同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影响着他们的人生选择。
把一生交给讲台,把光洒向他人
一位师者的力量,不仅在于培养多少学生,更在于其精神能影响多少人。马克俭院士的精神,正在贵州大学这片土地上不断延续。
“作为马老师的学生,同时也是学校教师工作部负责师德师风工作的一员,弘扬教育家精神既是我的责任,更是我的使命。”在谢成吉看来,在多年的耳濡目染中,马克俭院士仁爱之心的育人温度、守正创新的果敢智慧、终身学习的治学态度,已成为他心中教育的标杆,指引着他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在马克俭院士精神的指引下,谢成吉与同事们凝练出了“修心正德、师道合一”的工作理念,创建了“师德铸魂 师风润心”活动,在全校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打造了“赛教融合 追求卓越”品牌,2024年获全国教学创新大赛高校排名第三的好成绩;创设了“名师赋能 共研成长”平台,助力青年教师精进发展。
谢成吉讲师德师风现场。(图片来源 贵州大学)
这些努力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近三年,贵州大学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带动创建校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5个;获评全国模范教师1名、宝钢优秀教师9名、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金师”61名,示范带动孵化校级教学名师47名、青年教学能手38人、最美教师10名,为全国教师重大典型评选提供深厚人才储备,逐渐形成了国家级荣誉领航、省部级奖项支撑、校级培育孵化夯基的三级联动教师队伍建设格局。
“开展名师赋能活动34场,覆盖全校教师2万余人次,示范带动广大教师深耕教育教学,辐射带动省内多所高校建立教师发展共同体。”谢成吉说,这些都是马院士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是“把一生交给讲台,把光洒向他人”的生动实践。
谢成吉讲师德师风现场。(图片来源 贵州大学)
什么是教育家精神?如何弘扬教育家精神?“马老师用一生告诉我们,教育家精神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每一堂课的认真、每一个项目的严谨、每一次对学生的关怀中。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唯有以他为标杆,传承这份精神,才能不负使命,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谢成吉深情地说,马克俭院士的故事,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无数教育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前行的道路,激励着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不懈奋斗。
【延伸阅读】
马克俭,生于1932年10月22日,湖南岳阳人,贵州大学教授,著名结构工程专家。现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空间结构委员会资深委员、《空间结构》季刊副主编、贵州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主任、贵州省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
1958年从中南土木建筑学院毕业后扎根贵州,从事教学、科研和生产工作逾60年。长期以“产学研用”相结合,原创性提出“混凝土空腹网架结构”“预应力空间钢网格结构”“空腹夹层板结构”“空间网格盒式结构”等结构体系,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并应用于全国20余个省(市)和自治区,被国家及贵州、湖南、黑龙江等地编制成技术规程用于指导工程活动,为贵州省培养了大量结构工程人才,对推动我国结构工程学科领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曾两次荣获贵州省劳动模范和“五一”奖章,一次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五一”奖章,马克俭院士不断开拓创新新型结构体系,得到党和政府的鼓励和嘉奖,先后荣获“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贵州省管专家”“贵州省首批结构设计大师”及“贵州省首批荣誉核心专家”称号。
编辑:冯月成 韩晓梅
责编:岳莹
编审: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