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美又飒!贵大本科生→导弹女兵→天大研究生

发布者:张蝉发布时间:2025-06-20浏览次数:10

人物名片:杨红艳,共青团员,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工程21级本科生,曾服役于陆军首支女子导弹连,现保送至天津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她曾获省级“三好学生”、校级“文体积极分子”“优秀共青团员”、“科技创造单项奖学金”“贵州大学学生卓越创新奖”等荣誉;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国家级银奖(第一负责人)、“21世纪杯”英语演讲校赛一等奖;获“一种复合催化剂及其制作方法和应用”获得国家受理发明专利(第一申请人)、“一种污水污染物处理装置”获得国家受理实用新型专利(第一申请人);曾任校武装部“退役大学生士兵宣讲员”、班级组织委员;曾服役于陆军。

“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只有不服输的底气。”从钢铁女兵到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保研学霸,杨红艳用行动诠释着这句话的分量。这位从大山里走出的女孩,用刚毅和坚韧,在青春的答卷上写下了“不服输”的注脚。

2020年,刚入学一年的杨红艳加入陆军服役。“我们是一支全女兵的战斗单位,男生能做的我们都能做,开车修车跳车,搬床搬柜搬枪,打草修树刷马路,挖坑挖洞挖厕所.......”服役的两年时光,杨红艳学会了责任与担当。一次战备拉练中,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时间紧急,杨红艳拿着扳手就爬上两米多高的车,蜷缩在狭窄的空间里作业。雨水在她的脸上流淌,她几乎看不清工作台。“那个时候完全不在乎有没有被雨淋,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我作为本车负责人,我一定要完成任务!”杨红艳回忆道。最后任务圆满结束,大家都被淋湿了,但是没有一个人有一句怨言,“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和担当。”

2022年退伍复学后,杨红艳很多课程都跟不上。为了尽快跟上进度,杨红艳几乎是每天第一个到教室的人,也是永远坐第一排的人。“不会的高数题就提前半小时到教室请教老师,下课间隙也拿着不会的知识点问老师;记不住的英语就早晨五点半起床背,中午吃饭看美剧(无字幕/英文字幕/中文字幕各一遍),午休前练习半小时口语。”杨红艳分享道。她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只是靠着日复一日的坚持,慢慢地抵达成功的彼岸。

2024年,杨红艳第一次作为负责人参与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从零到获国家级银奖,她和队员们花了大半年的时间。“为了项目的推进,大家经常熬夜到两三点。”在比赛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之间相互磨合,项目的细节被不断地优化,最后他们从全校参加比赛的上百支队伍中脱颖而出,成为全校12支被推荐到上海交通大学参加国赛的唯一一支本科生队伍。“我们也不负所望,获得了国家级银奖。”

在成长的道路上,杨红艳也曾有想要放弃的时刻。2024年5月,杨红艳刚结束新加坡学术论坛。一回来,保研夏令营、课程设计作业、国创赛材料提交、姐姐生病住院......“当时,太多事情摆在了我的面前。”那时候杨红艳就在医院、学校、家三个地方来回跑。那天的《课程设计》课后,她和化学与化工学院的杨双全老师聊起了近况。“你先把家里的事情处理好,课设的作业可以比其他同学晚一点交,比赛的东西也一步一步地来不要着急。”“如果我不保研,不升学,毕业找一份工作,家里面会不会轻松很多?”“可能现在你很困难,但是不要放弃每一个向上的机会,多读书不是为了学历,而是为了能更好地看世界。” 

因此,杨红艳没有放弃,一直坚持到现在。对于未来的研究生生活,杨红艳希望自己能把握机会,在读研期间去国外交换,见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和事物,完善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青春就像一场梦,等醒过来时就要结束了,去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要努力、要奋斗、要不服输、要有从头再来的勇气!”杨红艳说道。

当岁月翻开新的篇章,杨红艳早已把“不服输”三个字,锻造成随身携带的太阳,在每一个需要光亮的时刻,都能照亮脚下的路和远方的山。


编辑:张蝉

责编:李旭锋

编审: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