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迎接中国共产党贵州大学第五次党员代表大会的重要时刻,校党委宣传部在贵大新闻网、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启 “喜迎党代会、学院发展巡礼” 栏目。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车辙,回望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各学院党委以党建为舵,在人才培养的沃土深耕细作,于科学研究的险峰奋勇攀登,在社会服务的浪潮中勇立潮头,为文化传承创新注入活力,一同感受贵大各学院在奋斗路上奏响的激昂乐章。
贵大新闻网讯(矿业学院)近五年来,贵州大学矿业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凝心聚力、团结奋进、砥砺前行,在党的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学院现有教职工97人,其中有专任教师76人,具有高级职称61人,拥有博士学位人数占比77%;现有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61人;拥有国家级青年人才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贵州省委重点联系专家1人和联系专家3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3人,贵州省高层次创新人才等17人,学术学科带头人4人,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4个。
一、党建引领作用凸显
学院强化党建引领,夯实基层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发展成效明显,实现教工党支部 “双带头人” 全覆盖,党员发展质量不断提高。目前,学院已有 3个党支部获批校级样板党支部,1个党支部获批 “双带头人” 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获2个党建工作优秀案例,充分发挥了党建工作在学院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为学院各项事业的推进提供了坚实政治保障。
二、专业建设成果丰硕
学院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工程、测绘工程4个本科专业均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新工科实践基地。2025年采矿工程专业软科排名14位,安全工程专业软科排名20位。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两个“新工科”专业凭借强大的师资力量、完善的教学设施以及科学的课程体系,在专业建设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均第二次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其专业实力和教育质量得到了行业的高度认可。同时,安全工程、测绘工程专业也已进入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现场复审阶段,有望成为学院新的专业认证突破点,进一步提升学院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
三、学科建设成效显著
专业学科在软科排名中的百分位段和排名均有所提升。2021年,学院在贵州省高等教育领域取得历史性突破,获得贵州省首个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矿业工程、安全工程方向)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2024年获批贵州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这不仅为贵州省矿业人才自主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学院的学科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学院向更高水平的研究型学院迈进。
四、人才培养质量过硬
学院始终坚守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深入实施 “三全育人” 和 “五育并举” 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知识、较强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综合素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院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风、教风建设成效显著。本科生继续深造率逐年攀升,目前已接近60%,远超国内同类院校平均水平;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研究生就业率维持在94%以上,高于学校平均水平,且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在创新创业领域,学院学子屡获佳绩,如在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等重要赛事中多次斩获一等奖等荣誉,充分彰显了学院人才培养的卓越质量。
五、人才队伍建设有力
2023至2024 年,学院大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加大引才育才力度,先后引培2名国家级青年人才。学院凭借卓越的学科平台和良好的学术氛围,汇聚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贵州省委重点联系专家和省委联系专家4人、省级优秀人才17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同时,学院获批“富矿精开”顶尖人才团队3个,这些顶尖人才团队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为学院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六、科学研究成果突出
学院科研氛围浓厚,近5年获批6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含富矿精开顶尖团队3个)。紧密围绕贵州省“富矿精开”战略,组建了矿山动力灾害预警、瓦斯灾害防治与煤层气开发、绿色开采与生态修复等14个科研创新团队,涵盖了矿业工程、安全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通过强化与贵州能源集团、贵州磷化集团、贵州成黔(铝业)企业集团等行业头部企业的合作,聚焦矿山顶板管理、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煤矿瓦斯灾害防治、绿色智能开采等重点领域开展科研攻关,在地质力学评估及顶板灾害防治、瓦斯灾害防治、矿井通风及火灾防治、矿山绿色开采及生态修复、低品位碳酸锰矿及高硫高硅铝土矿高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科研奖励30余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近三年年均签订横向项目50项,年均科研合同经费4800万元,2024年学院两项成果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2100万元,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在省内外的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
七、国际合作办学稳步推进
学院积极拓宽国际视野,与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多所知名高校开展广泛交流合作。其中,与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等国外高校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关系,双方在教师互访、联合培养研究生、开展国际项目合作以及学生出国深造等方面开展了实质性合作,为学院师生提供了广阔的国际交流平台,有效提升了学院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八、服务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学院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科技优势,深度融入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服务地方矿业产业。与贵州省能源局、贵州能源集团、贵州磷化集团、贵州豫能投资有限公司、贵州鲁中矿业有限公司、贵州成黔(铝业)集团等行业管理部门和头部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通过开展技术咨询、科研攻关、人才培养等多形式的合作,为地方矿业企业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推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贵州省矿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实现了学院与地方产业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未来,矿业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进党的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抢抓贵州“富矿精开”战略机遇,不断开拓创新,向着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矿业学院的目标奋勇前行,为贵州省乃至国家的矿业事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作出更大贡献。
编辑:庞爱忠 张蝉
责编:李旭锋
编审: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