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迎接中国共产党贵州大学第五次党员代表大会的重要时刻,校党委宣传部在贵大新闻网、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启 “喜迎党代会、学院发展巡礼” 栏目。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车辙,回望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各学院党委以党建为舵,在人才培养的沃土深耕细作,于科学研究的险峰奋勇攀登,在社会服务的浪潮中勇立潮头,为文化传承创新注入活力,一同感受贵大各学院在奋斗路上奏响的激昂乐章。
贵大新闻网讯(茶学院)在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过程中,贵州大学茶学院立足于贵州茶产业的特色与生态优势,围绕“新质生产力”建设“美丽中国”,以“高质量茶业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构建“党建+”引领的“产学研用”与“学科交叉、产教融合、智库支撑”一体化培养模式,以“黔山育茶人,智护生态香”为使命,走出了一条人才培养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的特色发展之路。
一、破壁融合:构建“茶山即课堂”的生态人才培养新范式
贵州作为全国茶叶种植大省,茶产业是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茶学院紧扣“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四位一体”平台筑基。2016年11月,贵州大学茶学院正式揭牌成立,以服务茶产业、融入茶产业为依托,搭建了通专兼具的多样化教育、实践能力教育、竞赛创业教育、产业责任教育“四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并深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提升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六九”模式贯通。以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需求为导向,产教融合共建实践教育基地,通过“三协同、六融入、九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践育人体系,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行业精英为主导、企业深度参与的产学赛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技能水平和学茶知茶爱茶的社会责任感,在茶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上取得显著成效。
“金字塔”梯队扎根。以“党建+”为引领,以“茶园共话”为依托,茶学院创新实施“博士村长计划”,形成了“一名博士生带动十名硕士生再带动一百名本科生”的金字塔式人才培育模式。这些“博士村长”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学得会的方法,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教给茶农,把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近三年来,学院培养本科、硕士等高层次茶业人才500余名,其中80%以上毕业生服务于贵州茶产业,成为推动生态茶园建设的中坚力量。
2023年9月,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茶学学科组会议在贵州大学茶学院举行。全国33所涉茶专业院校的专家学者齐聚贵阳,围绕“三茶统筹谋发展,资源共享创一流”主题展开深入交流。这一高规格学术会议选址贵州,正是对贵大茶学院学科建设成就的认可。
二、“党建+科技”:服务乡村振兴,贡献“贵大智慧”
在贞丰县长田镇大荞地组,一场别开生面的“深度对话乡村坝坝会”正在举行。茶学院师生与村民围坐在一起,通过交流、游戏等形式拉近距离,为乡村振兴收集了众多宝贵建议。这是茶学院研究生党支部创新开展的“茶园行走式思政课”主题党日活动。
国家级志愿服务团队攻坚产业痛点。“我们的作用,就是要让‘一片叶子’也能成为乡村振兴火车头!”2024年7月,茶学院“夏秋茶综合利用”产业队获2024年度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国家级重点优秀团队立项。这支由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和“博士村长”茶产业队组成的团队,深入毕节、安顺、贞丰等产茶县,为长期困扰产业的夏秋茶利用难题提供创新解决方案。在普安红集团,他们学习小饼压片茶生产技术;在余田半亩茶叶公司,他们探讨利用夏秋季茶青加工红茶的新路径;在安顺市金尘茶叶发展有限公司,团队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冷泡茶、果茶饮料等新产品。“田间就是教室,茶农的问题就是最好的研究课题。”团队组建以来,已下沉田间开展服务800多人次,举办农民田间学校43间,开展技术培训817期,培训农技人员和农户6.13万人次。在贞丰县长田镇,茶学院党委与当地开展党建共建,建立茶产品研发中心和培训中心。今年春茶开市,长田早春茶交易量达38万斤,产值9000多万元。
国际舞台传播生态智慧。2024年8月24日,以“科技+文化赋能茶产业”为主题的2024年“中国—东盟溪山论坛”学术交流活动“茶科技专题”在贵州大学茶学院举行,来自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200多位专家、学者、研究生齐聚一堂。论坛围绕创新驱动、绿色未来等关键词展开深入探讨。“科技赋能产业,茶产业亦是如此。”茶学院连续举办第四届、第五届“中国—东盟茶文化论坛”,将贵州茶科技与茶文化推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政产学研用”协同破局。2025年3月16日,在铜仁市江口县成立了省茶产业专家服务团,茶学院按照“专业到边、服务到底、全省一盘棋”的工作要求,针对我省茶产业在种植技术升级、加工工艺创新、产销渠道拓展及品牌价值提升等方面存在的痛点问题,通过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建立起覆盖品种选育、标准生产、精深加工、市场营销、文化赋能的常态化、全覆盖全流程服务体系,有效推动传统茶产业向标准化、数字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三、生态智核:构筑服务美丽中国的“贵大智库”高地
茶学院致力于打造立足贵州、辐射西部的生态文明高端智库。“绿色课堂”培育新农人。学院充分发挥人才与科技优势,组织专家团队深入茶区,开展技术帮扶。学院每年选派30余名教师科技特派员和研究生赴基层,指导茶农生态种植,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同时,学院积极开设“绿色茶叶生产技术”培训班,提升农民技能,累计培训茶农5000余人次,助力增收致富。
成果厚植创新沃土。茶学院成立以来,已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00余篇,获专利授权25项,相关成果在贵州40余个产茶县推广应用,助力贵州茶产业绿色转型。2024年,贵州大学茶学院的“科技开发荒山成金
山 耐 心铸就乡村富民路——贵州大学因地制宜开发新质生产力扎根乡村”帮扶典型案例获第七届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案例项目,相关经验向全国推广。咨政建言引领发展。茶学院深度参与贵州省茶产业政策制定,围绕“品种、品质、品牌”,立足贵州茶产业基础优势,以科技支撑做好服务,与产业创新相融合,充分发挥专家的优势,为贵州茶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实践指导,助力贵州茶产业在品种优化、品质提升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四、未来已来:书写“三茶统筹”的生态文明新答卷
站在新起点,茶学院正擘画更宏伟的生态育人蓝图。学院将进一步扩大“博士村长”计划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让更多研究生和本科生深入茶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成长。同时,加强与省内43个重点产茶县的合作,建设更多农民田间学校,培养地方技术能人,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茶学院将以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科研实践,书写茶产业绿色发展的新篇章,为乡村振兴与美丽中国建设贡献“贵大力量”。
编辑:庞爱忠 张蝉
责编:李旭锋
编审: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