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迎接中国共产党贵州大学第五次党员代表大会的重要时刻,校党委宣传部在贵大新闻网、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启 “喜迎党代会、学院发展巡礼” 栏目。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车辙,回望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各学院党委以党建为舵,在人才培养的沃土深耕细作,于科学研究的险峰奋勇攀登,在社会服务的浪潮中勇立潮头,为文化传承创新注入活力,一同感受贵大各学院在奋斗路上奏响的激昂乐章。
贵大新闻网讯(化学与化工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972人,其中本科生1416人、硕士研究生437人、博士研究生90人,留学生29人。有教职工134人,专任教师124人,国家级领军人才2人,3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5人次入选省级高层次人才计划,2人入围全球前2%科学家榜单。
近年来,学院党委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促进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入融合,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勠力同心,拼搏进取,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深度融合育人、科研、服务等各项工作,在推动学院发展、助力地方建设的征程中迈出坚实步伐,书写着属于化院人的壮丽篇章。
一、党建引领,构筑学院发展“桥头堡”
学院党委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学习制度,构建“党委中心组领学、党支部集中学、党员自主学”三级联动学习体系,筑牢思想防线。学院党委先后获评校级“标杆党委”、贵州大学“三全育人”试点学院,在脱贫攻坚和党建考核中获“优秀”等次,化工系教工党支部、研究生第二党支部入选校级“样板支部”,研究生第一党支部成为校级第一批研究生示范党支部,学院分工会连续6年获先进分工会。
二、三全育人,培育时代栋梁“新方阵”
学院现有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拓展2个专业国际化办学方向;获批13门省级“金课”,出版20余部教材,立项12项省级以上教改项目,发表110余篇教改论文,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省级及校级教学成果奖10项;获评学校高质量就业单位。此外,学院成功获批1个校级研究生工作站,获评贵州大学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优秀单位、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全方位彰显育人实力。学院注重实践育人,通过“指导-示范-竞赛”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激发师生创新活力。斩获国赛特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赛一等奖22项及二、三等奖60项。创新创业氛围浓厚,本科生双创参与率超40%,研究生覆盖率突破70%,真正实现以赛促创、以赛提能的育人目标。
三、学科建设,打造科研创新“新高地”
2018年学院成功获批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23年建成化学博士后流动工作站,2024年再获材料与化工专业博士授权点。化学学科ESI排名从2016年的1%跃升至2.74‰,跻身全球顶尖学科行列。完成1个全省重点实验室的优化重组,构建起“省-校”多级科研平台矩阵,包括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贵州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及1个协同创新中心。人才团队建设成果丰硕,累计组建3个省部级科技人才创新团队,建成1个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人才集聚与科研创新的良性互动。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41项,在研项目144项,年均科研经费到账超2000万元,荣获贵州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5项。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成功承办教育部高校化工教指委会议、全国高等学校化工学科高端论坛等4场学术会议,搭建起高端学术交流平台,有力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
四、服务地方,奏响协同发展“最强音”
学院党委创新打造“党建+”工作体系,将学科优势转化为服务地方发展动能。选派朱怀合老师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获评校脱贫攻坚考核优秀。组织20余名教师担任科技特派员下沉服务,出台助力“四新四化”行动方案,组建专业团队对接“十大工业产业”,累计提供咨询100余次,签署合作协议60份,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多名教师获评优秀科技特派员、省专家服务基层突出专家等称号,通过“博士工程师”项目持续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活力。
五、国际交流,拓展教育合作“新视野”
学院积极响应学校“十大实事”工程,大力推进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和科学研究的国际化进程,与新加坡、日本、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相关院校建立了教学、科研和学生培养为一体的合作交流机制。近年来,师生赴国(境)交流访学人数32人次(含12名大北农化生创新班学生赴英国剑桥大学交流学习)、6名本科学生赴国外继续深造学习;新增在校国际学历学生31人。先后邀请5名外籍专家来我院开展学术交流,其中聘请加拿大米歇尔·简教授对学院2000名在校生进行全英文授课和讲座。学院有5位教师被聘为国际重要学术期刊的编辑(委),国际声誉不断提高。
新征程中,学院党委将继续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奋力推动学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辑:庞爱忠 张蝉
责编:李旭锋
编审: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