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迎接中国共产党贵州大学第五次党员代表大会的重要时刻,校党委宣传部在贵大新闻网、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启 “喜迎党代会、学院发展巡礼” 栏目。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车辙,回望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各学院党委以党建为舵,在人才培养的沃土深耕细作,于科学研究的险峰奋勇攀登,在社会服务的浪潮中勇立潮头,为文化传承创新注入活力,一同感受贵大各学院在奋斗路上奏响的激昂乐章。
贵大新闻网讯(农学院)贵州大学农学院办学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科学研究为动力,以服务“三农”为己任,以管理体制创新为保障,立足高质量新农科建设,整体实力逐渐增强,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先后得到中共中央、教育部、人社部、贵州省委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表彰,连续四年在学校年度综合考核中获“A”等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770人,其中本科998人,硕士生762人,博士生83人,留学生19人。有教职工164人,其中专任教师138人,国家级领军人才6人,教授60人,副教授58人,具有博士学位125人,占专任教师的90.57%,有博士生导师34人,硕士生导师129人。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贵州省核心专家2人,省管专家11人,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4人,省普通本科高校“金师”奖3人。
一、固本强基,筑牢基层堡垒,构建基层党建新常态
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党员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
深化“双带头人”培育工程,选拔学术骨干担任党支部书记,实现党建与教学科研“双促进”。结合农科特点,创新“党建+”模式,研究和推广刺梨、核桃、蔬菜、猕猴桃、食用菌等特色产业技术,破解产业难题,切实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实际效能。获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1项,省级工作室和先进集体5个等,涌现出“潘核桃”“张蔬菜”“龙猕猴桃”等全省先进模范代表。
完善“党委—党支部—党员”三级联动机制,常态化开展“我为师生办实事”实践活动,在博学计划、实验室安全管理、学生就业指导等方面推出 20 余项举措,切实增强师生获得感。严把党员发展质量关和人才关,近五年累计发展党员663名,引进高层次人才42人,其中国家级人才5人。以高质量党建凝聚奋进力量,为学院“双一流”建设与贵州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二、引领发展,提升办学水平,开创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1.落实立德树人,培育优秀人才
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不断推进内涵式发展。毕业生就业率95%以上,本科生深造率55%以上;打造“农院青年说”“植心讲堂”等特色思政品牌,获贵州省“五四红旗团委”表彰;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3个,国家级、省级教改项目40余项,发表教改论文76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16项。研究生科研产出逐年上升,2024年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210篇,其中二区及以上103篇,影响因子大于10分3篇。在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40余项、省级100余项,学生参赛率已超过70%。
2.推进 “双一流” 建设,增强学科实力
以植物保护世界一流建设学科为引领,构建协调发展的一流学科体系。现有国家级平台6个,省厅级平台13个,省级人才团队12个。承担科研项目1050项,合同总金额3.2亿元,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9项;发表论文2044篇,其中SCI收录1071篇,权威期刊419篇,核心期刊324篇;主编、参编出版学术专著39部;培育新品种14个;授权发明专利66项、实用新型专利86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45项、省部级项目66项,获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36项。
3.拓展国际合作,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参与教育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非现代农业新技术推广培训,达成多项合作;实现与泰国皇太后大学联合招生培养,建立留学贵大全英文授课专业2个;申报贵州大学与泰国皇太后大学合作研究生教育项目1项,建设国际合作基地2个;师生出国访学和深造逐年增加;发起博士村长“国际行”活动,受到新华社、人民网等媒体报道。
三、深耕沃土,聚焦农业产业,助推乡村振兴新画卷
聚焦国家粮食安全和贵州农业特色产业,创建“党建+”工作新思路,用人才链、知识链和创新链对接乡村产业链,持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打造“十百千”行动,将学院7个特色优势产业技术服务团队、13个专家小院和16个科技小院与服务的10个乡村振兴示范点融合;选派5名驻村第一书记和80余名科技特派员服务乡村振兴;带动贵州特色农业产业经济效益年均超50亿元。
今后,农学院将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努力建成特色鲜明、科技创新能力强、成果转化成效显著、社会服务能力突出、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的高水平农科学院。
编辑:庞爱忠
责编:李旭锋
编审: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