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以科创之笔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04-18浏览次数:10

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学生进行实训。 赵光煜 摄

贵州磷化集团磷石膏分解制硫酸联产水泥装置。 (受访企业供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谌贵璇 王雨 管云 张凌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时间标记非凡印记,在贵州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都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高度为贵州把脉定向、指路领航,为贵州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总遵循。

2011年5月9日上午,习近平同志考察黔南州福泉市的瓮福集团,对企业依靠科技创新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等做法表示赞许。当天,习近平同志还来到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与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交流,鼓励大家更加注重应用技术,更加注重示范推广,更好服务“三农”。

2015年6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深情寄语学校实训基地学生,“学生时代是美好的,同学们在这里奋发力量,每一寸光阴都很宝贵。”

2021年2月5日上午,在贵州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了“中国天眼”项目负责人和科研骨干,通过视频察看“中国天眼”现场,并同总控室的科技工作者代表连线,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勇攀世界科技高峰。

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贵州考察,强调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

殷殷嘱托,坚定了贵州干部群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信心决心。承关怀而奋起,贵州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以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新风采。

殷殷嘱托

让绿色农药成为“丰收密码”

时下正值春茶采收的黄金时节,但3月末一场突如其来的低温,让茶农揪紧了心。

“凝冻天气导致茶树新芽发黑”“茶园出现冻害,急需开展茶叶冻后补救工作”……3月30日清晨,贵州省茶产业技术服务团的专家们相继接到了瓮安、开阳、贵定、雷山、沿河等地茶园发来的求助信息。

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省茶产业技术服务团团长宋宝安立即组织技术团队,深入茶山了解灾情并提出应急技术措施。晨光熹微中,贵州大学绿色农药全园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金林红与专家们来到茶园,现场为茶农们开出“急救药方”:冻伤较轻的嫩芽用来加工红茶;受损严重的茶树精准修剪;喷施氨基寡糖素增强茶树“免疫力”……

“有专家团队做后盾,我们春茶产量品质就能稳得住!”茶农张大姐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寒潮侵袭下的茶园保卫战,正是贵州大学牢记嘱托,以技术创新书写“三农”答卷的生动注脚。

2011年5月9日,习近平同志在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考察调研,勉励科研人员进一步搞好应用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更好服务“三农”工作。

“总书记的嘱托一直清晰地萦绕在耳边,为我们具体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宋宝安说,十余年来,绿色农药与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团队牢记嘱托,坚持生态为根、农艺为本、生防为先的理念,构建起了适应贵州山地高效农业发展需求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并于2022年11月经科技部批准建设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

走进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琳琅满目的玻璃器皿里酝酿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能量”。毒氟磷让水稻挺直“腰杆”,香草硫缩病醚为麦田筑起“防护盾”,环吡氟草酮、三唑磺草酮等自主创新品种填补国内空白……这些贵州研制的绿色农药走向全国农田,守护了万千农民的丰收,也筑起了国家粮食安全保障。

从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到乡村全面振兴最前沿,宋宝安带领研团队始终把双脚扎进泥土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实验室里的化学变化成为田间地头的“丰收密码”。

当植物保护学科跻身世界一流行列;当农药学国家重点学科培养的“土专家”遍布山乡;当农业科技星火燎原黔中大地。这支科研团队的荣光,镌刻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荣誉簿上,更珍藏在千万农户增收致富的笑脸里。

“我们将继续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将实验室建设成世界一流且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成果示范推广区,持续助力乡村振兴。”宋宝安说。

深深牵挂

立德树人育“匠心”

4月6日,沿着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修建的长征文化主题园栈道,学校22级党务工作专业2班学生李欢,为参观者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

作为学院“忠诚工匠”青年宣讲团成员,李欢利用“三下乡”走向田间地头、走进教育基地开展一次次地宣讲,两年时间里,共面向校内外参观人员宣讲超过1万余人次。

“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要上下共同努力进一步办好。”2015年6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时的叮嘱语重心长。

曾经的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早已升格为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直接服务贵州新型工业化建设。近年来,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和招生分数线逐年攀升。“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人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争当忠诚工匠”成了李欢的人生目标。

“职业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立德树人是首要任务。”总书记的叮嘱启发了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熊星对如何办好职业教育更进一步的思考。

依托校内贵州省教育系统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忠诚工匠文化研究院等组成的“一院一园三馆三中心”实践育人平台,学校通过构建“大党建引领、大思政铸魂、大技能立身、大文化浸润、大科研赋能”的协同育人体系,打造以“匠心立魂、匠行为根、匠技立身、匠尺形标”为内核的忠诚工匠文化育人品牌,推动职业教育育人成效最大化。

学校将“忠诚工匠”育人品牌的理念,融入到思政课程的整体设计中——

在教学内容上,紧扣时政热点和贵州本土的亮点,以深刻领悟当前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深入挖掘贵州本土的正面典型案例为课程案例素材;在授课主体上,邀请行政领导、行业企业大家大师、道德模范、优秀毕业生代表、身边榜样等作为授课教师,建构“政校行企”四方协同育人模式;在教学形式上,探索“理论宣讲+实践讲述+艺术展演”的艺术思政课模式,将德育和美育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灵活运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方法,以文化引领、文艺赋能,实现技能报国。

“学院将‘忠诚工匠’文化培养融入案例教学与实训课程,培养的学生不仅职业素养过硬,而且忠诚度高,学生到企业后能稳得下来、发展得好。”熊星说。

山乡巨变入画来

循环利用盘活磷石膏

近日,黔南州福泉市马场坪工业园区内,全球最大磷石膏分解制硫酸联产水泥装置高效运转,一场磷石膏变废为宝的接力赛正在这里上演。

两个长110米、直径5.5米的红色回转窑连接起原料、水泥、硫酸三个工段,串联起这个每年“吃”掉140万吨磷石膏、生产60万吨硫酸和80万吨水泥的循环产业装置。

“循环装置”在今年一季度消纳磷石膏37万吨,实现水泥缓凝剂超产1.1万吨。“数智化生产确保了各个工段有效协作,促进了产能有效释放。”贵州磷化集团旗下瓮福集团瓮福化工公司副总经理李维红说。

2011年5月9日上午,习近平同志来到瓮福集团考察调研,对企业依靠科技创新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等做法表示赞许。

“贵州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推动经济发展走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路子。”殷切嘱托,为贵州磷化集团加快技术创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动力和方向指引。

面对全球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率不足5%的困境,贵州磷化集团上下一心,率先下出先手棋,从科技创新到成果转化接续奋斗,累计投入约30亿元,逐步破解磷化工高质量发展中固废利用这一关键难题。

“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在‘无人区’中硬是闯出了一条路,基本构建起石膏绿色建材、无水石膏高分子填料、循环制酸联产水泥‘三大产业化路径’,构建起副产磷石膏循环综合利用产业链。”贵州磷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何光亮说。

当前,该链条与磷主元素精深利用产业链、共伴生资源高效利用产业链、多种元素耦合利用产业链,共同形成具有贵州磷化集团特色的产业体系,为企业实现“千亿磷化、世界领军”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强化创新驱动,统筹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优数字经济、新能源等产业。

如今,在贵州磷化集团生产一线,已实现“机器狗”智能巡检;MCP库房自动化码包、摔包、自动装车项目建成投用,工作效率提升三倍;“循环装置”大模型应用数据准备与采集工作正加快实施……

以更大力度培育新动能,以更实举措做优增量盘活存量,以更高标准提升质量做大总量,贵州磷化集团正奋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新风采。

记者手记

创新驱动激活内生动力

仰望苍穹,“天眼”基地探寻脉冲星密码;埋头耕耘,贵州大学科研人员奋力书写“三农”答卷;贵州的科创基因,闪烁于遥远星空,也根植在广袤大地。

从磷矿石到新能源材料,瓮福集团的绿色“突围”折射贵州工业的质变,为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探索新路。

从一校、一园到一座城,清镇职教城培养的技术人才,为贵州新型工业化储备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技能大军。

贵州的实践印证,高质量发展不是单一维度的突进,而是科技、教育、产业、人才的系统重构。

当“天眼”探索宇宙奥秘的执着精神,与田间地头攻克技术难关的实干作风相遇;当传统产业的转型阵痛转化为绿色发展的新动能;当职教课堂与工厂车间的界限逐渐消融;这片“地无三尺平”的土地,正以创新驱动激活内生动力,处处澎湃着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编辑:冯月成 韩晓梅

责编:岳莹

编审: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