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在第二届贵州科学城科技创新暨“四城”联动交流周春季系列活动之贵州数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发布会暨青年创新活动上,集中发布了3个大模型、2项北斗卫星应用技术,并分享数字安全、时空信息、低空经济等领域的实践应用。
来自武汉大学党海龙博士发布了“基于北斗精密定位的路面变量铣刨(xibao)技术应用”,武汉大学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领域具有国际领先地位,其所在团队长期深耕高精度定位与智能交通技术。此次发布的技术展示了北斗技术在道路建设领域的创新应用,通过北斗精密定位实现路面铣刨的智能变量控制,可显著提升道路施工效率与质量,为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提供核心支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罗显刚教授团队现场发布了“一体化面雨量预测预报系统”,该系统旨在填补面雨量预测预报在精准度和集成化方面的空白,系统整合地理空间数据与气象模型,实现区域雨量精准预测,可为防洪减灾、水资源管理及农业生产提供科学决策依据,赋能智慧防灾体系建设。目前,该技术获得了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并在多个水文站展开应用。
贵州大学文本计算与认知智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翁彬月博士现场发布了“法管家法律AI大模型”,贵州大学通过推动法学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致力于法律智能化研究。此次发布的大模型,是我国首个通过双备案的法律大模型,模型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和知识图谱技术,实现法律文书生成、合同风险审查、司法案例智能匹配等功能,助力法律行业降本增效,推动法治服务普惠化与数字化。
贵州商学院张俊教授现场发布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大模型”,模型聚焦中小企业数字化痛点,集成数据中台、智能决策与流程优化模块,为企业提供“一站式”转型解决方案,覆盖生产、管理、营销全链条,助力中小企业在数字经济浪潮中破局突围。目前,与该模型合作的服务商已超3000个,模型打造的同行转型案例超过10万个。
重庆梅安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矿山事业部副总经理陈硕现场发布了“SPG矿山安全大模型及应用”,公司致力于打造国内首个矿山安全专用大模型,通过实时监测、风险预测与智能决策,全面提升矿山作业安全水平,为矿业智能化与绿色化发展树立新标杆。此次发布的模型具有文本智能生成、自然语音交互、视频智能分析、智能构建小模型等核心技术优势,目前已在矿山安全知识库管理、问数分析应用、风险隐患管控等多个方向展开应用。
五大数字科技成果内容精彩纷呈,与会人员就人工智能运算难点、模型具体应用、北斗定位等问题展开交流与讨论。参加活动的人员表示,通过此次活动了解到省内外一些最新的科技前沿成果,看到了未来数字科技发展的无限可能,这是一场科技盛宴更是一次重大商机,将借助活动平台与其他企业和高校深入交流,探寻合作可能,寻求共赢发展。(李雯文)
编辑:冯月成 韩晓梅
责编:岳莹
编审: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