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张小武,男,贵州大学矿业学院矿物加工工程教研室教师,矿物加工工程专业2101班班主任,曾任矿物加工工程2007级和2011级班主任,2023年、2024年被评为“优秀班主任”,2024年被评为贵州大学第二届“最美班主任”。
贵大新闻网讯(实习记者 杨贵珠)在贵州大学西校区矿业学院教学楼里,矿物加工工程2101班同学们的考研捷报如约而至,这个曾被外人戏称为“不见天日”的专业,今年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8人报名考研,22人实考,20人达到国家线,报考率96%,参考上线率突破90%。“这也是我满意的结果。”班主任张小武坐在电脑前,从142个文件中,点开了学生的考研成绩。
近几年,这个专业的考研上线率都未突破30%,每年能考上研究生的学生屈指可数。变化始于学校启动的“博学计划”,该计划聚焦提升本科生继续深造率,要求各院系结合专业特点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对于矿业学院而言,这个看似普通的教改项目,却成为破解专业发展困局的突破口。
育人第一宝:从“矿锤”到“党徽”的思想启蒙
这个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特色专业,面临着"专业冷、就业偏、认同低"的认知困境——大多数学生都是高考调剂过来的。在专业分流后的第一次班会上,望着三十几双充满迷茫的眼睛——大多数学生来自偏远农村,父母双职工的只有3人,张小武暗暗在心里发誓,要消除他们的专业偏见,要将家国情怀注入他们的生命。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第一条就是维护国家利益,我一定要让孩子们记住,他们背负的不只是个人前途,更是家庭和国家的希望,他们是立志献身于国家能源和资源安全,将青春和事业融入祖国建设和发展中去的新生力量。”张小武眼眶湿润,带着颤音说道。他言传身教,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主题班会、参观息烽集中营、贵州省解放纪念碑等主题团日活动,教育学生爱党爱国,树立家国情怀,为我国能源和资源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年后,这个班级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全班32人,27位同学向党组织提交入党申请书,比例达84%,中共党员(中共预备党员)比例达37.5%,11位同学发展成为中共党员,1位同学成为中共预备党员,2位同学成为入党发展对象。
育人第二宝:从“懒”到“卷”的学风重塑
在学院支持下,张小武启动"学风重塑五部曲"。第一步是组建得力的班委和团支部,张小武的选拔标准是要为全班服务,不能有私心。组建好队伍后,他便指导班干部队伍开展学生工作,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
第二步是考勤管理。大一开始,张小武便严格考勤管理,立志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他以班级晚自习为抓手,通过拍照打卡等方式督促班级同学走出寝室、走进图书馆、走入自习室,利用好晚自习时间,提高学习成绩。
第三步是消除专业偏见。大一至大三期间张小武组织召开了30余次班会,为学生分析专业行业发展势态,引领新生正确认识矿业工程类专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还指导学生的职业规划,增强了学生们对矿业专业及行业的信心,也为同学们确立考研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步是发挥朋辈作用。张小武常常组织开展经验分享会,邀请高年级同学分享英语四六级技巧和保研经验、考研心得。为了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动力,他个人出资奖励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同学。他还运用专业师资队伍力量,邀请学院程伟老师为同学们进行英语专题辅导。"张老师把班主任工作做到了极致,我们自然要全力配合。"程伟老师说道。
第五步是以赛促学。张小武认为,参加双创和学科竞赛能增强学生考研信心和激发科研兴趣,便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现全班参与率达到100%,其中15人主持或参与省级及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研究训练(SRT)计划项目,2人获发明专利受理申请,27人校级以上竞赛获奖,占班级比例 84%。张小武指导的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获国赛三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获省赛二等奖。
在他的引领下,班级学习氛围从懒散变成浓厚,昔日窝在宿舍打游戏的场景早已不见,满是积极进取的态度。“我们班太‘卷’了,一个比一个努力。”杨柳芽同学说。截至目前,全班32人中,27人通过英语四级,通过率达到84%,8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1人获得郑强奖助学金,15人获得校级奖学金,9人获得校级三好学生。
育人第三宝:爱生如子,用心育人
在张小武的电脑里,有一个名为“2021级班主任工作”的文件夹整齐收纳着142个文件,里面是张小武关于矿物加工工程2101班班主任的工作日志,详细记录着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谈心记录及各类资料。
“12月10日 在学院的关心下,班上xxx同学入选‘金友信’助学资助公示名单,xxx失去父亲,随继母一起生活,每年5000元的助学金能帮他一把。”
“12月17日 xxx重感冒没去上课,买了点药,早上去寝室看望学生,还好没发烧,嘱咐先服药看看,不行再去输液(中午还是去明珠社区卫生中心输液了),同时和XXX家长联系和沟通了。”
“安排xxx、xxx收集全班机械制图课程的难点,然后和制图老师沟通,请老师答疑和复习。”
“建档贫困户:......;特别困难:xxx(独子、失去父亲);xxx(失去父亲、一个妹妹、离异家庭、继母);四个大学生家庭:......;三个大学生家庭:......;单亲家庭:......”
“关于博学计划,今年的研究生考试结果表明,矿业工程学生吃亏在高数和英语两门统考课程,说明要从大一考试重视高数和英语的学习,大四研究生考试才不吃亏。”
......
这份心灵“CT”文件夹,是他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基础,星星点点的屏幕荧光里,白纸黑字早已转化为滚烫的关怀。"张老师就像我们的父母。"代嘉陵同学至今仍记得,在他因家庭变故经济难以维持学业,课余还要送外卖勤工俭学时,张小武老师带着助学金申请表出现在宿舍门口,和他进行了语重心长的谈心。寝室走访、自费组织班级聚餐、面对面谈心的成长对话……就这样,张小武一步步走进学生的心里,他把学生当孩子看,学生们把他当父母看。
当被问及育人的动力时,张小武坚定地说道:"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和对学生的使命感。"他划过与一个又一个学生家长密密麻麻的聊天记录,每一句都是与家长沟通的桥梁,每一字都承载着对学生的关怀。这样的教育情怀转化为具体的育人实践,让张小武带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而张小武始终谦逊地说:“并不是我有多好,而是这帮娃娃优秀。我只是有幸陪伴他们走过一段成长的旅程。”这份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坚持,让学生们永远记得他。
此刻,上课铃声再次响起。矿业学院教学楼里生气勃勃,新一届学子正在续写他们的故事。窗外,春日的樱花悄然绽放,如同教育的美好,总在静默处孕育希望。
编辑:庞爱忠 宁玉梅
责编:李旭锋
编审: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