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贵州教育报》02版
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培育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
殷殷嘱托鼓舞人心。贵州大学“博士村长”核心成员之一、贵州大学2024级环境工程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涂汉说:“我们要在产品研发上更下苦工,运用好专业知识助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绿色发展。”
贵州大学“博士村长”茶产业队成员兰荣猛说:“只要我们每个团队在各自领域深耕细作,各个力量终将汇聚成推动乡村振兴的磅礴动能。”
贵州大学“博士村长”水稻产业队成员陈旺说:“要学以致用,以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病虫害能力为己任,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春耕时节,万物复苏。眼下,正值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贵州农村的田间地头,迎来了一批批“博士村长”。
开展果园春季管理技术示范指导;推动生物菌肥科技成果转化;指导村民进行蔬菜作物害虫防控……“博士村长”队伍奔忙在希望的田野上,利用专业知识助力解决农村产业发展技术难题。
在贵州许多农村,村民们对“博士村长”并不陌生。
2017年,贵州大学启动实施“博士村长”乡村振兴计划,建立“产业+专家+基地+博士村长”工作模式,以博士研究生为主,带动广大硕士研究生、本科生积极参与,组建“博士村长”队伍为村民开展产业技术指导、教育文化服务、农业技术培训、产业发展调研等工作。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7年来,贵州大学近700支实践队伍1.8万余人的足迹遍布贵州乡村,成为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建设、促进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的“最强大脑”。
贵州大学“博士村长”计划成员连磊创制出除草剂新品种,推广面积1.8亿亩,促进农业增收150亿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贵州省十大科技成果及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全国最美大学生张建打破国外垄断、攻克植物病毒病难题,研发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农药,以4600万元成功转化生产;
绿色防控服务队携带天敌昆虫食蚜瘿蚊开展绿色防控,助力贞丰花椒产业升级;
樱桃产业团队积极探索贵州樱桃提质增效栽培技术,有效提高樱桃品质,推动了贵州樱桃产业的发展……
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帮着农民赚,“博士村长”们把管用的知识技术教给农民,建立可持续发展产业模式,让科技、产业、教育真正惠及农村,累计为贵州经济创收超过30亿元。
2024年,“博士村长”计划首次走出国门,以外籍留学生为载体,将贵州乡村振兴的经验带到“一带一路”国家。紧紧围绕主战略主定位,贵州大学青年学子们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将论文书写在大地上……
巧施生态药方 降服茶园蓟马
春日的安顺市紫云自治县坝羊乡大坡村,600亩生态茶园在晨雾中舒展新芽,茶农们穿梭在茶园采摘春茶,贵州大学“博士村长”茶产业队成员兰荣猛正和团队一起忙着为天敌昆虫“搭窝”。
2017年,这片茶园还深受蓟马的困扰,茶农们面对暴发的蓟马束手无策,既担心农药影响茶叶品质,又害怕减产影响收入。“如今通过强化免疫、改良生态、保护天敌和科学用药,建立起全年操作规程,病虫害已经得到了很好控制,产量质量大幅度提高。”兰荣猛介绍。
2024年7月,贵州大学“博士村长”茶产业队在紫云自治县土红坡茶园开展科学用药技术示范。
2017年,紫云自治县土红坡茶业有限公司的茶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春季蓟马异常暴发,严重威胁茶叶产量和质量。面对这一棘手问题,公司负责人心急如焚,有机茶生产不敢随便使用传统的防治方法,急需科技力量介入。
在微信群接到求助信息,贵州大学绿色农药全园重点实验室金林红教授立即带领“博士村长”团队深入茶园一线,开展实地调研。他们发现,当地蓟马种类繁多,病虫害防控随意性较大,未能建立全年全程操作规范,是导致虫害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
针对这一问题,贵州大学“博士村长”茶产业队为紫云自治县土红坡茶业有限公司量身定制了一套绿色防控方案。使用免疫诱抗,春季萌芽前,使用氨基寡糖素喷雾提高茶树抗病抗逆能力,为一年病虫虫害防控和增产提质奠定基础。建立优势天敌种群,地下部分使用昆虫病原线虫,地上部分投放小花蝽,形成能显著控制害虫数量的天敌种群优势。改善茶园生态,开春后在茶园周围、缺窝短行及茶园梯壁等空地种植鼠尾草、万寿菊等显花蜜源植物,蓄养小花蝽、瓢虫、草蛉、捕食螨、寄生蜂等天敌昆虫,提高茶园生态系统稳定性,避免害虫暴发成灾。种植三叶草和鼠茅草抑制杂草,降低除草成本,提高茶园固土保肥能力。密切进行田间调查,放宽用药防治的指标,允许一定数量的病虫害存在,以提高茶园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强调冬季管理,强化冬季封园,降低越冬害虫和病原菌,保证来年春茶安全生产。
2025年1月,贵州大学“博士村长”茶产业队在斯里兰卡调查茶园病虫害并建设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基地。
新技术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起初,老茶农们对这群“学生娃”充满质疑:“我种了几十年的茶,比你们看书学来的东西管用多了!”当亲眼看到试验田里病虫害防控效果及产量质量提高情况后,农户们从怀疑转为信任,不断要求增加示范面积。
经过几年的实施,这套绿色防控方案取得了显著成效。紫云自治县土红坡茶业有限公司茶园的蓟马问题得到了根本性解决,茶叶产量和品质也显著提升。据紫云自治县土红坡茶业有限公司自测,现在茶园一亩的干茶产量增加了40斤,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帮助紫云自治县土红坡茶业有限公司破解病虫害难题,只是贵州大学“博士村长”茶产业队科技助农的日常缩影。除了为贵州生产干净茶、放心茶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贵州大学“博士村长”茶产业队的脚步从未停歇,将茶叶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从贵州的山间茶园推广到了斯里兰卡,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随着更多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贵州的茶山将更加绿意盎然,茶香飘满乡村振兴之路。
绿色防控技术 科学护航春耕
春回大地,农事正忙。随着气温逐步回升,贵州大学绿色农药全园重点实验室金林红教授便带着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揭榜挂帅”团队投入到春耕备耕的准备工作中,与贵州香临三新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一起准备拌种育秧的前期工作,并商讨今年要做的事情和想要达到的目标,奏响春耕序曲。
2023年,贵州大学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聚焦贵州省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求,组建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揭榜挂帅”团队,在遵义市湄潭县、凤冈县、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等地开展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2023年5月,金林红教授一行前往贵州茅贡米业有限公司、贵州香临三新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凤冈县黔彩创卓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水稻示范基地开展苗期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指导工作。
此时,遵义市凤冈县进化镇临江村的贵州香临三新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正苦恼于水稻秧苗烂秧的问题。合作社负责人龚德琴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联系上了贵州大学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揭榜挂帅”团队。
让龚德琴没想到的是,金林红教授带着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直接卷起裤腿扎进田间,开展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纹枯病等重要病虫害发生动态监测。建设百亩示范区,通过提高水稻抗病抗逆能力,加强水肥管理,科学使用高效低风险小分子农药防控病虫害,保障水稻安全生产。
秋收时节的数据令人振奋,贵州香临三新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水稻单产提升了19.4%。合作社负责人龚德琴忙前忙后,脸上挤满了笑容,声音比以前提高了不少。
2023年7月,团队成员前往湄潭、凤冈、黎平、从江水稻基地调查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
特色优质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取得的增产成绩,得益于贵州大学与凤冈县开展的校地合作,贵州大学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助力凤冈县农业发展。
如今,贵州香临三新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三新稻香”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入驻多家电商平台,龚德琴也带领村民们走上了致富之路。在农业产业化、配套产业发展过程中,临江村勇于探索,打造优质优量“三新稻香”品牌,临江三新大米卖出大山、卖进城市。
十年思考研究 酒糟变成肥料
白酒是贵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贵州美酒声名远扬,每年产生的酿酒酒糟数量也不容小觑。
如何利用好这些酒糟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友好的双丰收? 引起了贵州大学一名学生长达10年的思考与研究。
从硕士到博士,在导师吴攀教授的指导下,他带领团队攻克酿酒固废资源化技术,把酒厂需要花钱处理的酒糟变成了农民低价就能买到的肥料。他就是贵州大学2024级环境工程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涂汉,也是贵州大学“博士村长”核心成员之一。
“对酿酒固废传统的处理方式二次污染严重、资源消耗大且无法再利用。”涂汉说,2013年他到贵州大学攻读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始对这些别人眼中的废物产生兴趣,经过研究,他发现其实酒糟里富含有机物质和氮、磷等植物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制成土壤修复基质有巨大潜力,而在我国许多农田都存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肥力不足、耕层较浅的问题。
“如果将酿酒废渣变成土壤修复基质,不是既可以解决污染问题,又能解决土壤问题?”方向有了,涂汉感到非常兴奋。
涂汉(受访者供图)
2020年,在艰难创业3年后,面对酿酒酒糟资源化技术的空白,涂汉一头扎了进去,抓住行业政策机遇,依托贵州大学和自己创立的贵州星硕铭越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厂房,潜心攻克酿酒酒糟资源化技术难题。
“这个过程中,最难的就是配肥比例问题,太肥了会烧苗,肥少了植物又长不好。”涂汉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团队进行了3000余次配比实验,对酿酒废渣中的微生物进行筛选分离,最终保留的菌种能缩短发酵时长50%以上,有效杀灭有害病虫卵95%以上,保证了产品质量。
3年、1000多个昼夜、投入超500万元、攻克3项核心技术。涂汉忙得像陀螺一样,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技术研发、开发订单、学习取经、办理审批事项……他的日程表里写满“拼搏”,他说,“我只想把自己的专业学好用好,学以致用。”
如今,涂汉团队研发的土壤修复材料,已经推广覆盖了贵州9个市州、63个区县。公司年产值突破1亿元,以酿酒废渣为原材料的营养土销往全国10余个省份。
数据显示,添加了酿酒废渣的肥料施用后,提高了土壤肥力、微生物丰度以及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因原材料成本低,它的售价也低于普通肥料,对农民而言,在实现增产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成本。
作为推动科研成果市场化,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标杆,涂汉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13项。
技术难关攻克了,这位身兼企业家、博士生、导师、党员等多重身份的“斜杠青年”的脚步却并没有停止,“忙”仍是涂汉的常态,接受采访的前一晚,他又是忙了一个通宵,“我们还要在现有基础上更新迭代,前方永无止境。”
编辑:冯月成 韩晓梅
责编:岳莹
编审: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