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大新闻网讯(文字/庞爱忠 实习记者 兰泽州 摄影/实习记者 颜克文)1月18日,一场跨越千里的“山海协作”在多方见证下正式启动,浙江大学与贵州大学将以机械学科为支点,探索“组团式”帮扶新范式。
作为浙江大学本次组团式帮扶团队的负责人,冯毅雄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满含真情地说:“这次帮扶与传统帮扶真不同!”
第一个不同:从西迁到西送
“浙大与贵州的联系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抗日战争时期的浙大西迁再到现如今的东智西送,都见证着浙大人与贵州的深厚感情。”冯毅雄对于浙大与贵大之间的联系可谓是如数家珍。
早在此前,冯毅雄就在贵州大学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参与工作。借着此次“组团式”帮扶的契机,他再次肩负起帮扶团队负责人的重任。不管是他还是他背后的浙大,都对贵大有着深厚的情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浙江大学派出的帮扶团队堪称“豪华阵容”,是迄今为止所有帮扶团队中人数最多、国家级人才最集中的一支。11位专家中,国家级人才有8位,涵盖了机械学科的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械电子三大核心领域。
此外,为了破解贵大的引才难题,浙江大学还借助自身西湖机械青年论坛的平台,与海外优秀博士现场对接,为贵大推荐海外人才。
第二个不同:从两方合作变成三方合作
“在深入贵州后,我们发现了当地制造业头部企业的巨大潜力,但它们与贵大、浙大之间还缺乏有效合作。因此,我们决定以此次帮扶为契机,打造浙大、贵大、头部企业三方深度合作的新模式。”冯毅雄如是说。
帮扶团队确立了“建团队、提学科、促转化”三大目标,以共建大平台、攻克大项目为突破口。目前,“贵州省高端智能装备实验室”已通过答辩进入建设期,“关键零部件实验室”正筹备答辩,两大平台建成后将直接服务于航天十院、中航重机等制造业龙头企业。
与贵州航天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冯毅雄作为首席科学家获批智能机器人贵州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工作站,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撑。两校计划联合申报国际合作项目1-2项,主持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课题3项以上,主持省级重大项目4项,攻关航空航天装备、高端能矿装备、具身智能装备等方向。通过这种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将浙江大学机械学科的先进经验与贵州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需求相结合,不仅提升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科实力,更为东西部校企合作搭建了一座桥梁。
第三个不同:共建品牌,相互融合
“我们要将贵州的山与浙江的海相结合,打造‘山海协作’这一响亮品牌,实现两校深度融合,建立持久合作机制,绝不局限于这短短的六年。”冯毅雄充满信心地表示。
今年1月,浙江大学机械学院党委副书记俞磊率队赴黔考察调研。双方以“马兰工作室”与贵州“三线精神”研学基地为切入点,就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党建型“山海协作”品牌达成共识,开启了东西部高校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为确保合作机制行稳致远,两校创新性地在学科建设层面实施“双负责人制”,并通过共建“双带头人”教工党支部,促进浙江大学专家与贵州大学师生间的深度融合。这种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创新模式,不仅将实现“1+1>2”的叠加效应,更将通过品牌化运作,将合作成果系统化、条理化展示,使“山海协作”品牌成为辐射更广、影响更深的高校合作样板。
从1937年浙大在贵州湄潭等地扎根办学,到1997年浙大与贵大签署对口支援协议,再到2025年浙大组团式帮扶贵大,这场横跨2600公里、88年的世纪奇缘,将在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浪潮中,为西部高等教育注入强劲动能。
编辑:张蝉 何璇
责编:李旭锋
编审: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