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棒了,在年轻一代身上看到了民族文化自信。”
“视觉传达专业的我,在学长身上找到了文化宣传与传承的思路。”
“啥时候上链接?想买来送给朋友!”
……
近日,贵州大学美术学院大四学生杨文建凭借原创作品“侗天福地”民族文化立体书,在社交平台掀起了文化传承的热议浪潮。这部耗时半年打造的立体书以360度等距可旋转结构,将侗寨鼓楼、戏楼寨门、民族节庆等文化符号浓缩于方寸之间,每个立体场景还配有相近的民族文化注释,如同打开一个跃然纸上的侗族文化宝盒。
谈及创作的初衷,杨文建表示,自己出生、成长于充满民族风情的贵州凯里,那里鼓楼林立,民族节日丰富热闹,四季风景灵秀美好。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让杨文建有了机会能通过自己的专业所学,让更多人了解侗族文化,认识自己的家乡。他形容,这就像一个老前辈拿着火把,当火把传到年轻一辈的时候,自己理当伸手接住,不仅要延续上这份火花,还要让它燃烧得更加旺盛。
创作的背后,是九易其稿的匠心求索。平日的杨文建,喜欢于晚课结束后在工作室或学校操场抱着吉他演奏弹唱,作为贵大吉他协会副会长的他,除了经常参与校内文艺表演活动,还几次受邀到四川、遵义等地参加公益表演,是一枚妥妥的“才艺buff”叠满的文艺青年!
而这次耗时半年的创作,自己不仅先后尝试了椴木、黑胡桃、牛皮纸、卡纸等多种材质,改了十余个版本,为确保作品所表达文化内涵的精准性,杨文建还独自一人进行了前期资料查阅和实地调研,多次找专业课老师和侗族朋友讨论设计相关问题和文化细节。
最终,杨文建在22张精雕细琢的木质书页上,构筑起一座微型侗族民族文化展览馆。指尖轻轻拨动书页,侗寨画卷徐徐展开:鼓楼飞檐下,侗家姑娘正吟唱世代相传的大歌,芦笙悠扬穿透百年时光……光影里,每个立体场景都栩栩如生,精妙动人!
侗族人重视落叶归根,人在外,根在家。杨文建表示,希望这部作品能成为在外奋斗的侗族同胞与家乡之间的桥梁,带他们寻见来自家乡的温情与美好。也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设计让更多人感受到侗族文化,看到中国灿烂文化的独特魅力。“对于一个原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侗族大歌、风雨桥、鼓楼就是他们的历史,只要这些历史痕迹还在,侗族文化就不会消亡,这也是我创作‘侗天福地’的初心。当我在家乡目睹着美丽的风景,看到历经千年风雨的非遗文化逐渐衰落时,我只想为它做点什么,哪怕只是让世人短暂的惊鸿一瞥,我也想为它奋力呐喊!”杨文建说。
作品走红后,网友在惊叹传统技艺与现代表达的完美融合时,也被杨文建的文化情怀打动。“在快消时代,年轻人对慢工出细活的坚持本身就珍贵。”“青年大学生,好样的!”
如今,即将毕业的杨文建正在为筹备自己的工作室步履不停。“我还年轻,路还长,很感谢大家的喜爱和肯定,感激学校老师平时对我的指导、栽培,以及同学们的帮助。未来,我也将继续努力,期待通过更多的作品和项目,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侗族、苗族等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希望将这些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既有丰富文化内涵又具现代实用性的文创产品,为灿烂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杨文建说。
来源:贵州大学微信公众号
编辑:张蝉 陈思鱼
责编:李旭锋
编审: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