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科学学院“博士村长”党员学生张明华、纪达、那彬彬三人分别荣获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在贵州大学,一个个身边榜样,一段段典型事迹,成为学习的标杆,激励着贵大学子“我要入党,我要争先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近年来,贵州高校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高校党建工作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深度融合,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放眼多彩贵州大地,贵州高等教育正展现出欣欣向荣的活力。
聚焦基层党建 建强战斗堡垒
深入落实“五级书记抓党建”工作机制、组织遴选第三批校级“标杆党委”“样板支部”培育单位14个、第二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培育单位10个、持续深化研究生“党建进宿舍”……在贵州大学,基层党建工作正不断走深走实。
贵州大学通过深入开展“堡垒晋级”“头雁引领”“细胞强健”三大行动,把练好“基本功”与抓好“主业务”有机统一起来,努力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师生最贴心、最信赖的依靠。
贵州大学社会实践队在镇宁自治县宁西街道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贵州各大高校,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贵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党支部充分利用“贵州省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等资源平台,将党性教育、专业学习、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有机结合,引领学生思想成长与学业发展双促进,为培养高素质公共卫生人才提供坚强保障。2023年,该党支部获第二批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称号。
贵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党支部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以“铜心向党·仁心为民”党建品牌为载体,在国家优秀教学团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团队等单位上,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党小组,凝聚党小组专业技术优势,在专业领域积极探索创新,推动技术突破、育人思维创新和社会服务实践等方面取得成效。去年8月,该校武陵山区畜牧兽医高水平专业群教师团队入围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名单。
立足思政教育 培育时代新人
老师课堂上系统讲解理论知识,再带领学生深入贵州企业、田野实践实操,返回课堂后让学生走上讲台,分享实践心得、论证理论知识……由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科学教师党支部书记周旭讲授《遥感图像目视解译》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凭借独特的“翻转课堂”,深受同学们喜爱。
周旭(左六)指导遥感野外实践
“支部70%以上教师入选‘教学之星’或‘科研之星’,形成了‘金师、金课、金专’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机制。”周旭说,近年来,通过将党支部教师科研新成果融入教学内容,实现课程的知识更新、技术迭代与应用深化,推动“金课”建设,形成了以一流课程支撑、以经典案例示范、以名师团队带动的党建引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学创新共同体特色品牌。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贵州各地各校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将党建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筑牢学生的信仰之基,于潜移默化中培育时代新人。
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走进乌当区羊昌村开展理论宣讲
在贵州财经大学,通过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依托暑期“三下乡”、寒假返乡实践系列项目等各类体验式实践课堂,组建“小小马宣讲团”、思政课教师和优秀学生结对讲好“理论宣传二人讲”,利用暑期“三下乡”、寒假返乡等契机,组织思政课老师、大学生走进社会、走进家乡中小学,深入基层、了解国情、感悟担当,在与中小学生的实践交流中实现共同育人。
服务地方发展 彰显育人成效
“少数民族语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推普技能 ”培训、以灵活多变的形式开展项目化、模式化、特色化的志愿服务活动……自2019年以来,贵州民族大学连续5年组织双语志愿者深入贵州省镇远县、丹寨县、紫云县、威宁自治县、贞丰县等民族地区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活动,形成了贵州民族大学“推普 n”志愿服务项目,并获得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表扬。
贵州民族大学青年志愿者开展“推普 拓印“活动
实践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在党建引领下,贵州高校立足地方发展需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全面发展。
在贵州大学,近年来共组建636支社会实践团队,涵盖了本、硕、博学生以及教师、教授9000余人,组成国家级团队245支、省级团队184支、校级团队201支,奔赴贵州省各市州、区县以及浙江、甘肃、广西、安徽等二十多个地区,深入基层开展实践学习、支教、种植业帮扶、文化调研以及红色文化宣讲等活动,使广大学子真正读懂“国情书”“基层书”“群众书”,答好“实践题”,上好行走在中国大地上的思政实践课。
贵州大学开展“田野思政”劳动教育
贵州黔南经济学院建立了“乡村振兴、产教融合、校地协同育人机制”,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财务管理、金融贷款、农业生态、政务管理方面的人才和法律援助送进了农村、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实现专业建设与民族经济发展相匹配。
如今,越来越多的贵州高校学生“自找苦吃”,在亲身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受教育、长知识、强能力,让青春在广阔基层绽放绚丽之花。
编辑:刘利利
责编:韩晓梅
编审:岳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