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

【故事汇·服务暖心篇】招生就业处:上下协作 内外联通 构建就业育人“三全”大格局

发布时间:2024-06-22      浏览量:10

近三年来,贵州大学毕业生每年均超1.1万人,居全省高校之首。学校招生就业处锚定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目标,着力构建“全员参与就业工作、全方位拓展就业市场、全覆盖帮扶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格局。在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下,贵州大学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始终保持在85%以上,年终毕业去向落实率稳定在93%以上,每年超过63%的毕业生服务贵州地方经济建设。建校122年来,学校已累计向社会输送57万余名毕业生,70%的校友奋战在贵州各条战线。

全员参与,就业工作机制健全

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工作,形成了“‘一把手’带头抓,多部门协同办,上下联动结合干”的全员参与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

“一把手”带头抓。学校成立了书记校长任主任的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委员会,多部门参加、各学院参与,连续三年将毕业生就业工作列为学校年度“十大实事”,每年9月启动就业工作,每年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调度召开就业工作会十余场。

多部门协同办。除招生就业处主抓外,学校党委办公室、纪委、研工部等部门通过下发工作督办函、实地走访、组织就业经验分享会等方式积极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

上下联动结合干。各学院党政同责,齐抓共管,坚持从政治上看就业、从民生上抓就业,从质量上保就业。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调度,各部门、各学院、研究生培养单位党政主要领导参与,形成以上率下,全校联动抓就业的高效格局。

全方位拓展,市场化就业岗位充足

学校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深挖掘”的方式有效拓展就业市场,与各地人社部门、优质企业新建毕业生就业实习实践基地27个,获批教育部第二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14个,与全国40余个市(县、区)人社局、400余个世界(中国、行业)五百强企业、2800余个优质用人单位保持长期高频友好协作,七成以上的毕业生通过校园渠道求职成功。

请进来。学校坚持招聘季的工作日“天天有信息发布,周周有校招活动”,每周举办双选会、宣讲会20至60场,2023届毕业生人岗比超过1:18。2024届毕业生约1.35万人,自去年9月至今已提供就业岗位15万个。招生就业处为2024届毕业生分类提供专场招聘会,供需对接更加精准。

走出去。2023年在校领导带领下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行动,全校走访企业156家,挖掘就业岗位7000余个。2024年至今走访企业152家,挖掘就业岗位7233个。招生就业处还赴江苏南京、广东省珠海市、安徽芜湖等地开展访企拓岗,走访汤臣倍健、格力电器、奇瑞汽车等十余家优质企业。

深挖掘。除稳定扩大科研助理等政策性岗位外,招生就业处在毕业生应征入伍、基层就业上下功夫,大力宣传基层就业岗位及政策,近年来学校向部队输送优质兵源一千余人。2024年,贵州大学西部计划预录取196人,2024年上半年征兵工作中,学校累计有600余名学生报名参军,其中80余名学生成功入伍。同时还充分挖掘教师、校友资源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部分学院每年组织召开校友企业专场招聘会,许多毕业生通过教师推荐帮助成功就业。

 

全覆盖指导,困难群体就业帮扶精准有效

学校通过全覆盖的必修课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还聘请了70余名就业创业校外导师,通过开展“我与企业高管面对面”等活动开展就业指导。2024年,招生就业处在贵州大学就业工作信息平台上开通了困难群体毕业生建档版块,建立重点群体“一对一”帮扶工作电子台账,进一步提升帮扶工作的精准性和实效性,逐渐形成聚焦信息传达、能力提升、精准帮扶的就业指导体系。

聚焦信息传达,增强学生认知力。学校召开困难群体毕业生帮扶专题工作会议,帮助困难群体毕业生建立合理就业预期、诊断求职中的问题、完善个人简历、提升求职技能,为2024届困难群体毕业生举办专场招聘活动26场,提供岗位21330个,为4554名困难群体毕业生发放求职创业补贴683万余元。

聚焦能力提升,增强学生竞争力。学校将就业指导工作重点聚焦于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作为教育部“宏志助航计划”培训基地单位,近三年累计培训贵州大学及其他高校的2147名困难群体毕业生提升其就业能力。

聚焦精准帮扶,提升困难群体就业达成度。校、院两级领导班子成员带头“一对一”与困难群体毕业生结对帮扶,与学生导师、辅导员、班主任一起形成“学生+导师+领导”的帮扶体系,构建师生“命运共同体”进行“点对点”帮扶,近年困难群体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均高于全校平均水平。

学校就业工作连续多年获得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高度认可,用人单位对学校就业工作满意度多年保持100%,招生就业处获评贵州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未来,招生就业处将持续挖潜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用心用情做好就业指导帮扶工作,持续开展就业观念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兜牢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等困难毕业生群体就业底线,切实维护毕业生合法权益,千方百计促进毕业生就业,确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编辑:陈思鱼

责编:张蝉

编审:李旭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