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望新闻客户端:“迈向数字文明:数字化转型与社会迭代”学术研讨会在贵州大学举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4-06-20浏览次数:10

6月15日,“迈向数字文明:数字化转型与社会迭代”学术研讨会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举行。来自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兰州大学、贵州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友刊嘉宾、论文征稿入选作者等60余人参加会议。贵州大学副校长陈祥盛出席会议并致辞。开幕式、主旨报告由贵州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执行主编方英敏主持。

IMG_256

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贵州社会科学》《贵州财经大学学报》《河北学刊》《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教育文化论坛》《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共同主办,《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承办。

IMG_257

陈祥盛代表贵州大学致欢迎辞,介绍了贵州大学的历史与发展近况,对“迈向数字文明:数字化转型与社会迭代”研讨会主旨作了说明。他指出,承办本次学术研讨会是《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打造特色栏目“数字文明研究”的重要举措,将通过以会征文的形式发现和聚集更多优质稿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把“数字文明研究”作为特色栏目进行建设,其主要考量在于:一是符合时代趋势。近年来,随着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人类社会向数字化转型与迭代的迹象越发明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文明的重要论述,对数字文明研究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二是契合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特色。贵州是大数据中心,也是数字场景应用大省。学报设置“数字文明研究”栏目,与贵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禀赋相契合;三是栏目设置具有可持续性。“数字文明研究”可以从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文学等多学科角度进行研究,学术研究空间大,可以保证栏目设置的可持续性、稳定性。

作为本次会议主办方之一的《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执行主编王浩斌致辞,代表联合主办方向莅临本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友刊嘉宾和承办方的支持和付出表达了诚挚的感谢。他指出,数字文明研究这个主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有着深广的学术研究空间。《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以此为特色栏目进行打造是提升办刊质量的有效举措,同时也值得期刊同仁广泛深入关注。

主旨报告阶段,武汉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李建华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院长王雨辰教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范柏乃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龚群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姜宇辉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孙亮教授作了主题发言。

李建华在“数据主义与伦理虚化”的主旨报告中指出,数字并不必然文明,数字文明是有待建构的结果,需要对数字资本化、霸权化、野蛮化、反人类风险进行防患、遏制与矫正。在一定意义上讲,数据主义就是伦理虚无主义。我们须冷静对待数字化,不要盲目狂欢,不要轻易叫好,不要让人类成为数据的俘虏,而应该给数字化装上制动器和导航仪,使之朝着人类文明的正确轨道前行。

王雨辰作“技术理性批判与非压抑性文明的重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非压抑性文明观及其价值”的主旨报告。他从论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理性批判入手,分析它们对非压抑性文明重建的基本思路及其理论得失、当代价值,探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技术批判理论和对非压抑性文明探索的意义。

范柏乃作“数字经济发展的浙江实践及主要经验”的主旨报告。他分享了浙江数字经济发展的丰富实践和主要经验,包括通过“一号工程”、加强地方立法、推进数字基建、实施行动计划、数字化改革等来引领、推进、撬动、赋能数字经济发展,取得了一体化数字资源系统、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127项应用场景等成果。他认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浙江实践为激活数字经济活力提供了宝贵经验。

龚群作“人工智能的伦理地位与问题”的主旨报告。他讨论了人工智能的伦理地位及问题,认为人工智能作为道德主体进入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并不会损害人类的道德主体地位,反而更加突出了人类的道德主体地位。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解放,不是削弱了人类,而是像以往的工业革命一样,进一步解放了人类、解放了人类的时间与体力、脑力,从而实现人类生存的新飞跃。

姜宇辉在“数字影像与未来人类主体:以Sora为案例”的主旨报告中深入讨论了数字影像的种种技术细节,试图建构一种数字影像的本体论,并以此来讨论未来人类的主体问题。他指出,在数字影像中真与幻、生与死、主体与世界再度交织在一起,但又同时恪守着绝对分离的边界、无限超越的间隙。

孙亮在“数字时代的‘主体危机’与‘数字文明’的哲学思考”的主旨报告中认为,数字技术的进步使人的主体危机越发明显。它剥夺和钝化人的主体认知,也对人的主体行动权进行操纵和投喂,由此产生无尽的抑郁和个性化精神疾病。面对数字化的消极面,构建数字文明十分必要,对此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依然有效。着力强化数据的公共属性,维护数据服务于公共利益,是推进数字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原则。

IMG_258

研讨会在中国文化书院勉学堂、传习室分设四个平行论坛,从哲学、社会学、经济与管理、法学等四个学科分组围绕数字文明议题进行讨论,分别由《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张娅、王勤美、杨洋、蒲应秋主持。

主旨报告结束后,近40位研讨会论文投稿入选作者按照四个平行论坛分组进行学术汇报。《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主任王轶教授,《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徐嘉教授,《东岳论丛》王波研究员,《贵州社会科学》执行主编黄旭东研究员,《贵州社会科学》编辑李迎喜,《贵州财经大学学报》副主编张领教授,《河北学刊》编辑赵新潮,江西师范大学期刊社总编辑戴利朝教授,《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执行主编王浩斌教授,《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编辑徐楷森,南京工业大学学术期刊编辑部主任、《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主编骆小春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宋雪飞编审,《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主任章诚编审,南通大学文学院院长顾金春教授,苏州大学期刊中心主任、《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副主编江波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执行主编李金齐教授,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红春等17位专家对作者的发言和论文进行了一一点评。

IMG_259

作为本次会议主办方之一的《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主任王轶教授在闭幕式总结发言。他表示,本次研讨会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就数字文明的基本概念、数字经济、数字治理、数字法治、数字社会安全、数字人文等诸多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会议既有特邀专家的主旨报告又有分论坛讨论,并请期刊主编、编辑等进行了深度评议,是一次深入的学术研讨,也是一次发现、培育优质稿件的会议。会议取得了预期成果,为《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特色栏目“数字文明研究”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持。


编辑:刘利利

责编:韩晓梅

编审:岳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