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柯:教师这个行业让我得到了灵性的成长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4-06-07浏览次数:84

从武汉到贵阳,中国版图上1140公里的距离,是他向着梦想靠近的距离。2003年,他从武汉大学毕业,来到贵州大学任教,在其二十余载的授课过程中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授多门课程,每年不仅超额完成课时量,还额外开设公益类读书课程,积极为学生答疑解惑,其教学成果优秀,长期受到学生们的好评。他就是贵州大学哲学系教授张柯。

 

1995年,是张柯人生的转折点。“我做了一个冒险的决定,但现在想起来依然很骄傲。”张柯说。高考那年,他考取了天津某髙校的法律系,当家里人都为此庆祝时,他却在心里反复问自己,法律真的是自己喜欢的专业吗?带着摇摆不定的心态入学后,他才发现自己对哲学有着特别的亲近感。于是,他毅然决然地重新参加高考,考取了武汉大学哲学系。

大学里,他常常泡在图书馆看哲学书籍,哲学不仅为他开拓了视野,还开启了一个崭新的世界。靠近哲学,他觉察到哲学的魔力;了解哲学,他着迷于哲学的神秘;陷入哲学,他沉醉于哲学的美丽。“直到今天,我依然受益于那次抉择。”他从未后悔,并且还充满了信心。

活得简单  保持清醒

“2011年,是我的元年。”张柯总是这样说。

还是同样的旅程,却是一个崭新的起点。2011年的某一天,张柯开始把贵阳市图书馆变成“第二工作场所”,这个不受打扰的环境能让他静心做研究,他把这一年视为进行哲学研究的“元年”。“人在孤独的时候头脑才能清晰。和别人待在一起时,很难进入思考状态。”张柯说,“学术在内在上有一种要求和律令,我连着几天不看书就会觉得难受。”对他来说,阅读不再是一件要完成的事情,而是一种不由自主的习惯,已经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睿智、“牛人”,同系的老师和同学们这样评价张柯,可他认为自己普通、内向,甚至还有点不擅长交际。学校、家、市图书馆,张柯过着三点一线的简单生活,他形容自己“活得简单”。当然,除了做研究,写诗、唱歌、看电影成了张柯是生活“调剂品”,但这些兴趣也离不开“德国哲学”的需要。张柯看的每一部电影,都会在网络上搜索下载德语配音的版本,一边看电影,一边练习德语听力。“德国是翻译大国,很多国家的电影他们都有翻译,包括中国电影,我也是下载德语版的。”这是张柯学习德语的“秘籍”之一,听台词、翻词典、看原著,他一步一步攻破语言难关,从最初对德语的一窍不通,到如今已能娴熟的从事德语翻译了。

不仅是德语,拉丁语、希腊语……每一门与我们的母语完全不同的印欧语系中的语言,偏向外国哲学研究的他,都通过自学跨越了一道又一道的障碍,为外国哲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语言基础。

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选择

“在每一节课堂上,我都尽我所能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是我所能奉献的,我就尽力做到最好。”张柯的课堂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灵活运用、自由发挥,引导学生思考。张柯带的第一届研究生中,有一位同学自进校以来除了自己必修的课程,还一直旁听他的每一堂课,从没落下。三年来,丰富多样的课程也让这位同学受益匪浅。张柯认为,大学是教与学的共同体,他和学生的纽带就在于课堂。“我对学生的要求都是根据学生自己的意愿,不会强加给他们。如果学生将来想要考博,那我就会要求他先学好专业课和外语;如果毕业了要找工作,那我的要求也会适当调整。”考虑到当今学生面对的巨大生活压力,他更尊重学生的意愿,也是尊重差异。张柯说,他曾经有一个学生在哲学上有很大的天赋,但学生却不想再继续从事学术,他也选择尊重。“不继续读下去也许对学术研究是一个损失,但对他自己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传教也是受教。张柯说,11年的教学生涯也让他成长了许多。成为教师以后才真正明白应该怎么学习,怎样成为一名真正的学生。“教师是一个很好的职业,它让我得到成长。虽然每年的课程都一样,但体会和领悟是在不断提升的。”张柯笑道,“即使年龄在变老,成长的感觉却是非常美好的。”

张柯非常珍惜每一堂课。“教学是一个辩证的活动。”他说,“给学生讲课也是在给自己讲课。认真讲课不是为了获得评价和反馈,而是学习和提高自己。反过来,自己提髙了,学生也会潜移默化地跟着提高。”他的课堂还有一个特点:不点名,少挂科。张柯说:“哲学是很宽容的东西,对哲学真正产生兴趣需要一个‘开花’的点。”张柯认为, 许多人是被“抛”到哲学学习中来的,但学习哲学需要一种缘分,也需要一个时机。哲学教育的难,难在不但需要老师真正的理解,还需要学生真正的应和,双方都做好准备才行。他把这样的教学关系比喻为春天和种子:“就如同种子还没做好准备,即使春天到了也不会发芽。”

爱好与工作永相伴

张柯说:“相信天赋,但我更相信勤奋。西方人说三十岁之后一个人还说自己有天赋,那他就是在自欺欺人。”他认为,一个人能够成功,除了天赋,最终的决定因素还是在于勤奋,他也是这样要求自己和学生的,下功夫,花时间,只有勤奋,才能完成目标。

哲学是爱好,也是工作。很少有人能把爱好和工作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但张柯做到了。11年,每天持续工作八小时,他坚持了下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因为爱好,他从不曾觉得工作枯燥,反而一次又一次沉溺于它的美好,享受它带来的成就感。“学术道路非常辛苦,坚持需要极大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还要意识到自己的使命——给社会做贡献。”张柯说,年轻时的他也曾觉得“给社会做贡献”是一种很流于形式的话语,但如今他深有体会。“就像翻译,其实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情,但书我自己是能读懂的,翻译出来是为了他人能读懂。学术不就是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事情吗?”

在多年的研究和学习中,张柯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他都凭借自己的努力一一化解。“哲学不是一个真空地带,它充满了阻力,但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它的真实。”走在这条路上,张柯从未感到过轻松,然而,困难是哲学的内在生命,他相信,突破困难,哲学研究总能开出更绚丽的花。


编辑:陈思鱼

责编:张蝉

编审:李旭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