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贵州:熊德斌 赵腾飞:拓宽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4-05-13浏览次数:36


       民族文化根植于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的历史积淀。用好民族文化资源,发展好民族文化产业,对融入新发展格局、促进民族地区群众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省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近年来,贵州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特色优势,大力培育民族特色产业。本文以织金县为例,探讨该县立足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搭建产业发展平台,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民”的组织方式,带动群众就近就业,既让民族手工艺活起来,又促进民族地区群众增收致富的生动实践。

IMG_256织金县平远古镇“深山集市”内,绣娘在晾苗布(王纯亮 摄 贵州图片库供图)

政策扶持助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国家历来重视扶持民族地区发展,通过实施积极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2012年,原文化部出台《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将非遗保护放在首位。2013年贵州省提出“锦绣计划”,截至目前,“锦绣计划”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1亿元,培训绣娘26万人,实现50万妇女居家灵活就业。

此外,国家还出台多项针对小规模纳税人和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织金县蔡群苗族蜡染刺绣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享受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税费优惠政策免税21.93万元,申报享受减免税费额12.33万余元。织金县多渠道扶持苗绣非遗传承人创办苗族传统服饰生产车间,发挥农民主体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主动保护好、利用好民族文化资源。

扎根特色村庄发挥资源优势

拓展乡村文化内涵,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开展对织金县的调查研究,可以由点到面认识和了解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开发利用状况,积极探索一条适于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道路。

织金县通过整合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加大文旅品牌研发。该县小妥倮苗寨是一个苗族聚居的自然村寨,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织金洞1.5公里,具有丰富的特色村落文化,村民能歌善舞,擅长蜡染刺绣。

小妥裸苗寨依托织金洞景区引流效应,组织村民大力发展具有苗族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品,以挖掘整理发展苗族文化为重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全力打造“织金苗族第一村”。

IMG_257织金县官寨乡大寨村小妥倮群众在制作非遗手工艺品(王纯亮 摄 贵州图片库供图)

人才培养助力文化育人

人才是民族文化产业富民兴村的基础。织金县大寨村注重人才的教学培养。一是立足本地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嵌入苗族文化教学,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二是由本村学生、村民组建表演队伍,举办民族节庆活动,对外承接公益表演。三是对绣娘进行技能和知识培训,同时面向社会定期举办蜡染刺绣培训班。四是鼓励非遗传承人与高校进行合作,培养对外讲授和宣传民族文化的教师。

文化产业发展要大力培育专业人才,要与各大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同时采取有效举措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留住人才。作为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实训实习与教师企业实践基地,织金县蔡群苗族蜡染刺绣有限公司借助校企合作模式,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孕育强大的后备力量。

IMG_258织金县阿弓镇化董小学,老师正在指导学生演奏三眼箫(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 尚宇杰 摄)


技艺培训实现共建共享

民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丰富资源。加强民族文化的深入挖掘,有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蔡群作为织金县蜡染刺绣的代表,带动和影响发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100户,解决农村就业岗位近1000个,开展技能培训20余次,参训人员2000余人次。

织金县大寨村现有手工作坊30余家,带动了周边大多数蜡染刺绣手工作坊聚集,实现了资源、利益与就业共建共享。织金县蔡群苗族蜡染刺绣有限公司带动了600多位妇女返乡创业就业,培养了优秀绣娘1000余人,带动全县零散的蜡染刺绣从业人员2000余人,促进了该县民族手工艺行业的发展壮大。

IMG_259织金县的苗族“绣娘”在“锦绣计划”的带动下,从分散生产转向产业化、市场化发展蜡染刺绣产业,实现就近创业或就业,走上了巧手致富的道路(王纯亮 摄 贵州图片库供图)

把握需求提升产品价值

政府出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激发了从业者充分用好市场机遇,将民族文化资源从被动拥有变为主动运用。织金县蔡群苗族蜡染刺绣有限公司全手工制作的蜡染刺绣产品,保证了每件产品的唯一性,是毕节市代表性旅游商品之一。

2017年11月,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携手唯品会在该公司成立全国第二家“绽放蜡染之美·妈妈制造蜡染合作社”。唯品会将蜡染作品与其他时尚潮流产品进行美学重构,通过唯爱工坊专场供顾客选购,订单签订后合作社组织绣娘进行生产制作。与该公司合作的线下品牌还有上海故事、女神战袍等。2023年3月,公司还与茅台集团建立合作关系。此外,威宁草海大酒店、织金大饭店及国内一些酒店的民族元素装饰品均来自该公司。

拓展市场深耕文创产品

非遗传承人是极为重要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主体,具有较强的洞察力及工作能力,对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大寨村非遗传承人不断尝试非遗创作,将文化元素与时尚元素相融合,对产品进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推出了具有苗绣风格的腰封、礼帽、盘绣双肩包等创新产品,既实用又有文化韵味。同时不断提升产品设计水平,致力于让传统蜡染刺绣适应不断迭代的消费潮流,让苗绣文化在发展中得到保护传承,让民族瑰宝真正地走向世界。

织金县蔡群苗族蜡染刺绣有限公司采取“工作坊+绣娘+市场”的组织方式,将邻村苗族妇女以零散生产方式加入其作坊,统一指导零散生产户生产蜡染刺绣旅游产品并统一销售,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等地,同时积极参与国外时装周,拓宽国际视野。

IMG_260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蜡染传承人蔡群(中)带领当地“绣娘”制作蜡染(王勇摄 贵州图片库供图

用好资源构建富民产业

民族文化的时代价值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新时代的发展不断催生对文化的需求,民族文化价值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活化成为一种精神食粮,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贵州提出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2023年12月,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突出民族文化特色打造“贵系列”品牌实施意见》,明确大力打造“贵系列”品牌,推动多彩贵州文化强省与质量强省建设。

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发挥潜在优势,从而实现产业的特色发展,推动农民增收致富。

乡村文化振兴兼具乡村精神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在政府因势利导的支持下接轨市场,繁荣经济社会发展。

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让人民群众依靠指尖技艺增收致富,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统一,助推民族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因此,开辟一条适合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道路,有利于提升贵州民族文化资源价值,加速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从而走出一条民族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道路。

编辑:吴燕燕

责编:韩晓梅

编审:岳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