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新闻客户端:探索乡村共建新模式 | 贵大师生深入参与乡土建筑的保护与活化利用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4-04-22浏览次数:39

认识乡村、理解乡村、服务乡村。4月15日,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师生来到黔西南州册亨县威旁村开展实践教学,深入参与到乡村乡土建筑的保护与活化利用中。

1713496558866863.png参与民居改造

册亨县冗渡镇威旁村是一个布依族传统村落,崇尚孝德,民风淳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威旁村高度重视文明创建工作,以小切口撬动大变化,下足绣花功夫,推进文明创建精细化常态化,聚焦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乡村文明程度和村民文明素养得到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称号。2024年,该村被列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1713496557748972.png探讨村庄发展

在驻村实践中,该校师生结合村庄规划阶段性方案成果,深入田间地头,走到房前屋后,与村民展开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了解需求,对部分需改造的传统民居进行现场测绘。还通过开展乡村共建青年座谈会等形式,为下一步深入开展乡土建筑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打好基础。

此外,该校师生还与威旁村驻村青年创业团队“在村里的年轻人”合作,将乡村产业发展与村庄建设紧密协同,关注青年返乡入乡的需求,关爱村民的身心健康,探讨威旁村被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后,应该如何开展更为行之有效的保护与更新。

“通过本次实践教学深刻体会到了乡村建设的重要与挑战,同时也感受到了参与其中的价值和意义。”驻村实践学生赵前乾表示,深入乡村开展田野调查激发了作为新时代青年对乡村振兴的责任意识,更增强了为乡村建设贡献力量的信心。

1713496558152450.png与村民一起搭建瓜架

据了解,这已不是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师生首次来村,在多次实践中,该校师生在将村庄建设与毕业设计课题相结合,激发青年学生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促进产学融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意识。

贵州大学唐洪刚教授介绍,近年来,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师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结合“新工科”建设进行教学改革,将乡村规划与乡土营造作为学院建设的核心课程。本次毕业设计实践教学以乡村建设为选题,多专业、多团队相合作,共同探索乡村共建新模式。


编辑:夏丹丹

责编:韩晓梅

编审:岳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