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新闻客户端:“洋学生”当起“博士村长” 反哺家乡农业发展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4-04-10浏览次数:122

今年1月以来,贵州大学启动“博士村长”国际行项目,来自巴基斯坦等国家的5位博士后,利用假期时间,将在贵州大学学习到的农业科研成果推广到家乡,助力当地农业发展。

最近,正值春季辣椒育苗季,来自贵州大学农学院植保系的5位海外博士后,跟随导师王勇教授,来到开阳县的一家辣椒种苗培育基地,了解辣椒的种植情况和对绿色防控技术的需求。

贵州大学农学院植保系副主任 王勇

贵州大学农学院植保系副主任王勇告诉记者,现在属于辣椒的苗期,种植过程中需要关注水肥、苗期的病害等,在这个地方也观察了基地里的辣椒作物生产非常好,刚才也是跟博士后一起交流看看后面能不能针对当地的辣椒产业来开展相关的一些培训。

一同参与讨论的还有该专业的国内博士研究生,正跟几位海外博士后一起采集样本,带回实验室做更精细化的病理研究。

“像这个辣椒苗的上半部分为接穗,属于高产优质的螺丝椒,而下半部分属于砧木,是我省野生具有抗病虫害的品种,通过嫁接可以对多种病虫害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采样回去之后要在实验室开展病原菌鉴定及药剂筛选实验。”贵州大学农学院植物保护专业博士研究生孙靖娥告诉记者。

据了解,这5位博士后分别来自巴基斯坦、印度和泰国,他们利用假期回到自己的家乡,借鉴贵州大学在脱贫攻坚中的成熟做法,用中国的专业技术、方法,联系当地政府、学术机构共同开展“博士村长”项目,向当地农民推广农业技术,帮助农民增收。

贵州大学农学院植保系博士后 Entaj Tarafder(因塔智)

贵州大学农学院植保系博士后 Entaj Tarafder(因塔智)告诉记者:“我来自印度,主要研究的蘑菇种植技术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我来贵州大学已经8个月了,在我的国家加尔各答市,以前的农户种植蘑菇,方法比较原始,收益低,种植的人少我也会在当地推广我在贵州大学学到的“米基”蘑菇种植法,提高蘑菇在家乡的产量和产值。”

贵州大学农学院植保系博士后 Hafiz Muhammad Usman (哈菲兹)

贵州大学农学院植保系博士后 Hafiz Muhammad Usman (哈菲兹)说:“我的专业是植物病害防治,在我的家乡巴基斯坦几乎不掌握应对植物病虫害的技术,盲目用药、错误用药的现象非常普遍,很高兴参加这次‘博士村长’国际行活动,让我有机会把自己在贵州大学学到的先进技术介绍回我的家乡。”

据了解,自2017年,由校长宋宝安院士发起贵州大学“博士村长”计划以来,参与师生累计超过16000人次,实现农民增收超过30亿元。今年,贵州大学将借助“博士村长”国际行项目,与国外大学研究团队加强农业专业技术交流,持续开展国际志愿服务活动。

“希望贵州大学和贵州省在这些年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所取得的成就能够走出国门,服务‘一带一路’沿线的农村欠发达地区,实现我们在‘博士村长’国际行里强调的共建、共享、共赢。”贵州大学农学院植保系副主任王勇说。


编辑:夏丹丹

责编:韩晓梅

编审:岳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