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14版整版):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贵州大学“强工科”:以产业需求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变革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4-01-02浏览次数:345

近年来,贵州大学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和要求,坚持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和奋力实现“四区一高地”主定位,聚焦产业需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着力强化学科体系特别是理工科建设,以“强工科”和“新工科”建设,为贵州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持。

围绕主战略主定位 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

提出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英坪矿深部开采突水危险性预测技术,为英坪矿水害防治提供决策依据,有效减少水害发生的概率;为大方县青龙煤矿建立矿井突水水源判别模型,同时在现场进行井下示踪试验,相关结论在后续开采中得到验证,多开采煤炭资源约15万吨……

为响应“富矿精开”工作要求,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喀斯特地质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充分利用地质类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平台优势,打通产学研一体化通道,组建了一支具有较强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的岩溶地区矿山水害防治科研团队。团队长期在一线为矿山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解决了大量的矿山水害防治技术难题,为贵州省的矿山安全绿色开采做出了突出贡献。团队负责人李博教授在水害防治领域发表SCI/EI论文50余篇,获得各类专利和软著19项。

在不断探索本学科研究前沿的同时,团队又将科学研究的成果反哺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未来,我们将继续围绕‘岩溶地区矿井水害综合防治技术’持续开展科技攻关研究,坚持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成长的动力,提升矿山企业防灾减灾的能力,服务于贵州‘工业强省’和高质量发展。”李博说。

当前,贵州正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大力实施理工科强化行动,是贵州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举。

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山地农机研发团队在瓮安县开展膜上打孔投苗移栽机械的田间试验。

为此,贵州大学围绕贵州十大工业产业发展,大力开展新工科教育,加快形成与全省发展需求相匹配的学科专业结构,赋能贵州工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等1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以及土木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2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建设好材料科学基础、城市规划设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传统村落空间认知与传统建筑营建等4门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

培育一批新工科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一批新工科一流课程,加快完善工程人才培养专业结构,更新工程人才知识体系,创新工程教育方式与手段,为贵州十大工业产业振兴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黄永光教授(右一)指导学生开展发酵实验。

黄永光是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的发酵工程专业教师,除了在学校的科研和教学,他还先后对贵州岩博酒业等白酒企业开展帮扶,为他们提供技术服务。

“全省有7000多家酒企和白酒小作坊,仅茅台镇就有1178家,这让我们打造‘全国重要白酒生产基地’有着先天的优势。但很多企业存在生产工艺落后、产酒率低等问题。”黄永光说,针对这些问题,贵州大学组建了优质烟酒产业团队、产业技术创新副总团队,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赋能白酒基地高质量建设。

优质烟酒产业团队独立或联合贵州茅台、贵州习酒、贵州国台等企业,围绕提升全国白酒基地高质量建设,先后开展赤水河流域酿造环境微生物生态结构、发酵微生物结构、酒体风味结构之间的内在科学机制等基础研究,推动白酒酿造重点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团队还与16家企业开展合作,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新增经济效益3000余万元。

“这些年,我们对酿酒的研究不是‘闭门造车’,我们把老师、学生下沉到企业,结合实践搞科研,转化科研用于实践。这样,我们的老师、学生得到了锻炼,我们的科研成果也得到了应用和检验。”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凌琦说。

围绕主战略主定位扬长补短,贵州持续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设置,统筹推进“强工科”和“新工科”建设,不断强化机械工程、采矿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白酒酿造工程等特色专业,加强大数据、云计算、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领域学科建设,为推动“四化”提供有力支撑,学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是全省唯一拥有工科ESI全球前1%的高校;学校41个工科专业中22个是国家级一流专业,10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有理工类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3个;有全省唯一的工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贵州大学北阿拉巴马国际工程技术学院。

“我们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省‘六大产业基地’建设,与省内外重点产业基地、重点企业合作,建设(共建)重点产业领域、交叉产业领域实验室或工程协同研究中心;围绕‘富矿精开’形成关键技术突破,实施‘强工科行动’,加大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生物与医药、机械及农业、兽医、社会工作专业博士点申报和建设工作力度,积极探索新时代贵州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新模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说。

贵州大学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在工作。

深化机制体制改革 培养高素质工科人才

在今年9月召开的贵州省2022年度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贵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师团队完成的两个项目分别获得了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围绕贵州省全国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创建工作,贵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近年来整合社会资源,不断探索和实践产教融合协同,积极服务贵州省能源行业,谋求学院高质量发展。

学院与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采取“订单+联合”的培养模式,按照“双向选择、择优录取”的原则,重点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能源动力专业组建“三峡班”,该培养模式注重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培养,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断探索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之间的联系。”电气工程学院院长张靖说。

产教深度融合也极大推动了电气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学院4个本科专业中3个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并获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项、省级金课6项。

张靖介绍,学院充分结合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全日制工程硕士以及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各自的特点,融会贯通三者培养过程,解决电力企业实际生产问题,并逐步建立了以实际科研项目为背景的科学研究技能训练库,进一步训练和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既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也是“新工科”建设的关键。贵州大学立足各学院特色和优势学科,协同行业领域龙头企业,汇聚校企合力,深度匹配产业需求,不断探索和创新高素质复合型理工科人才培养新机制和新模式,铺就了贵州大学“强工科”建设的“高速路”。

据统计,贵州大学每年培养工科研究生1800余人,占全省80%以上,培养工科本科生3700余人,占省直高校50%以上。学校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排名96位,获国家级奖项235项,工科贡献60%。

为满足企业对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工程人才的需求,贵州大学还围绕十大工业产业,积极开展能源动力、材料与化工、生物与医药等工程类专业博士点的申报建设工作,积极探索新时代贵州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新模式,着力彰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作为。

10月30日,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贵州大学圆满落幕。

10月27日至10月31日,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贵州大学成功举行。

在本次“挑战杯”终审决赛中,贵大学子斩获了国赛11个特等奖,其中主赛道3个特等奖,揭榜挂帅5个特等奖和2个擂主,红色专项1个特等奖,黑科技2个特等奖(“星系级”),四个赛道同时实现了贵州大学此前特等奖“新”的突破。此外学校还获得了3个一等奖、15个二等奖、25个三等奖,以及优胜杯,赛事总积分和各赛道获奖数量均居全国前十,创贵州大学“挑战杯”历史最好成绩。

抢抓2023年“挑战杯”大赛在贵大举办的机遇,贵州大学着力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推进人才培养提质。

横扫千“菌”团队创制出绿色农药新型悬浮剂的杀菌剂,有效解决了植物细菌性病害难题。团队深入多地开展田间推广试验,45个示范应用点应用面积超过10万亩;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团队提出“智云助手——基于一段式目标检测算法的疲劳驾驶智能识别方案”,当车主出现疲劳驾驶行为时,智云助手会进行语音提醒并发送短信至亲人,为车主的出行保驾护航;

物理和计算机专业学生共同组建团队Quantum Spear,依托贵州省大数据应用推广中心,开发了一款全面服务量子金融的软件——Quanfica,目前该软件已完成各项测试,并在国盾量子计算机上部署应用……

以“挑战杯”“互联网+”大赛等创新创业大赛平台为着力点,贵州大学修订了与大数据等特色产业密切相关的计算机、软件、电子信息、机械等学科人才培养方案,增加了数字经济、大数据、智能制造等相关课程模块,实行“学习+基地+实践”和产学研合作模式,培育跨界复合型、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与此同时,学校团委、教务处、科技园等多部门加强联动,聘请校内外导师,加速学生科技成果孵化,形成“政产学研用”融合联动的科技创新合作生态。

学校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为创业学生企业提供优惠服务,设立600余万创业种子资金为园区优质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扶持。近3年,大学生企业获得知识产权143件。其中发明专利23件,实用新型专利35件,注册商标27件,软件著作权58项。并带动就业1176人,接受应届毕业生创业就业145人,接纳大学生、研究生实习人员600余人。

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 服务新型工业化

WechatIMG2399.jpg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院长刘其斌教授(中)在法拉第磁电科技有限公司作现场指导。

近日,贵州法拉第磁电科技有限公司在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院长刘其斌教授指导下,成功研究出“永磁铁氧体新型黏结工艺及制备方法”和“钕铁硼超细永磁粉制备方法”两项科技成果,通过工艺改进提高了产品抗氧化的性能,并研发出一种新型钕铁硼超细永磁粉和一款永磁材料新型粘结剂。

今年10月,贵州大学智能交叉团队取得了一项突破性成果,解决了航空叶片微孔电火花加工过程中自动化率低、产品质量依赖人工等难题,推动航空叶片加工产线的升级。目前团队成员已发表SCI一区论文1篇,受理发明专利2项。

一直以来,贵州大学坚持发挥学科优势,围绕贵州省工业产业领域,深入与省内相关企业紧密合作,打造“政-校-企”三位一体的生态圈,从平台搭建、产学研服务、项目合作、科技特派员入住企业等方面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助推贵州省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

这是贵州大学深入推进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服务新型工业化的一个个缩影。

伴随科研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贵州大学与地方、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同频共振的趋势也愈发明显,学校专业群与产业集群的契合度不断提高。贵州大学积极利用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围绕新型工业化,持续推动学校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深入校地、校企合作单位解决真问题——

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同电子信息行业的知名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与华大九天、明导、ARM、微芯等公司建立了联合实验室,搭建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优质平台。与中国振华集团、航天十院、贵州黔芯智造工程与技术研究有限公司等本地企业展开深度合作,推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包括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制定、人才培养实施和质量监控等,为贵州电子信息、大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化学与化工学院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聚焦科学前沿和关键领域开展研究,创新实施“人才培养固本提质、科学研究平台支撑、科技成果倍增与转化、工程技术服务增效、科技领军人才突破、国际交流合作增智”的助力新型工业化发展“六大行动”,服务基础能源和清洁高效电力、基础材料、现代化工和新型建材等产业,实现磷尾矿的综合利用技术研发、贵州沉积型稀土矿的开发利用等科技成果转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从“顶层规划、数博会建设、知识普及和领域应用”多层级发力,助力贵州数字经济发展,在司法、交通、医疗、农业、网络安全等多个领域开展大数据应用研究,推动这些领域从信息化向智能化发展。涌现出“大数据政府智库”“省智慧法院建设”“国家大数据安全靶场”“数据推动大扶贫实施”“AI助力贵州精准抗疫”等为代表的优秀社会服务案例……

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博士生在黔西南金矿区开展技术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贵州大学专门成立了“四化”工作领导小组,组建贵州大学“十大工业产业团队”,以推动贵州工业大突破为目标,充分发挥贵州大学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全面服务十大工业产业。

2023年,“十大工业产业团队”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工业倍增”计划的相关决策部署,通过“博士产业导师”“产业技术创新副总”“产业冲锋队”等各种形式深入企业,层层推进工业产业科技服务工作。据统计,今年以来,与企业联合承担省级以上课题73项,总经费有9403万元;与企业开展的产学研合作项目250余项,总经费1.04亿元。

与此同时,贵州大学还以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为重点,围绕十大工业产业培养人才,积极引培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大工科国家级平台培育力度,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级奖项,强化专利转化,通过构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产出大成果,着力解决产学研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不足的短板。

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杨未表示,近年来贵州大学围绕“四新”主攻“四化”,聚焦全省产业需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聚焦“新工科”“强工科”,紧扣“六大科技战略行动”持续推进“大地论文”工程。未来,我们将实施“价值塑造和人才培养”“优质学科倍增提升”“推进人才大汇聚”三大计划。坚持以德铸魂,以文化人,深化创新创业和专业教学有机融合;力争新增一批高水平学科及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围绕大数据与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及材料等重点工业产业,引培国家级人才,通过打造以国家级人才为主的“大团队”,布局“大项目”,培育“大成果”,为全省产业发展贡献贵大力量。


编辑:韩晓梅

责编:岳莹

编审: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