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望新闻客户端:一线调研看振兴|文化新风吹进田间地头 强大动力助推乡村振兴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3-12-26浏览次数:204

11月30日至12月6日,三峡集团“我为乡村振兴出把力”项目调研考察组分别来到贵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普安镇高硐村,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朱明镇坪子村和营盘村、大方县核桃乡木寨社区,深入了解三峡集团与贵州大学、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共同开展的乡村文化振兴类专项资助项目的工作成效。

把报告写在乡村大地上

走进三都水族自治县普安镇高硐村,极具民族特色的村寨跃然眼前,电影《我和我的家乡》曾在此取景拍摄,独特的自然风光与多彩的民族文化,让该村因此名声远播,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

IMG_256村志项目杨军昌老师在村里开展田野工作

“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村落的文化传承与建设项目是三峡集团与贵州大学开展的“我为乡村振兴出把力”专项资助项目,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传承高硐村的村落历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项目组成员俯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通过12次的田野调查,走遍高硐村的18个自然村寨。充分挖掘该村落的历史文化底蕴,了解村落的自然资源、传统习俗、建筑风格、民间艺术、人文风情等方面的信息,并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整理,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为村落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据该项目组负责人、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教授杨军昌介绍,项目组坚持让报告写在乡村大地上,完成了一系列专题调研报告,编撰《高硐村志》35万字,目前已被列入“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计划,对该州传统村落志编修有示范性影响。同时还参与该村“野记使馆”建设等,全力助力高硐文化品牌的建构、传播与提升。

IMG_257村志项目杨军昌老师采访村民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同时文化振兴也是人才发挥潜能的试验场。“通过参与项目研究,我更加理解文化振兴在历史与文化研究中的巨大作用。这次项目实践,为我未来的择业提供了清晰的方向。”项目组成员、贵州大学历史与文学专业学生陈双飞说道。

“田野调查的过程是辛苦的,也是意义非凡的。每一次的交流走访,都是我们深入了解高硐村文化的过程。”该项目团队成员、贵州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研究生韩庆红感慨万千地说,“我们在雨天里一字一句解读百年前的墓碑,了解墓主人的生平旧事;在烈日下跟随盛装打扮的队伍行走数小时,在山坡上的跳月塘,感受民族节日的热烈;在荒无人烟的山沟,涉水而上,寻找石蛋崖的踪迹……12次田野调查,让我得到连在学校无法获取的体验,也对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路灯亮了 群众笑了

走进朱明镇坪子村,沿线7-8公里遍布着村民们刚刚安装好的路灯,“我们在这里做工,安装一个路灯能赚35块钱”,忙碌的村民王超介绍说。

IMG_258捐资建设的路灯项目

朱明镇坪子村的村支书、村主任刘福在摸排走访时了解到,安装路灯是村民们多年的期盼,但因资金困难,一直未得到妥善解决。如今,在三峡集团与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我为乡村振兴出把力”的赫章县朱明镇坪子村、营盘村路灯安装项目的专项资金支持下,承担了坪子村、营盘村共计完成155盏路灯的安装费和运输费,惠及了两村494户、2296人的生产生活,大大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幸福指数。

“之前村里没有路灯,晚上干农活、出门非常不方便,现在安装了路灯,方便了很多。”坪子村村民安光义说到。

据该项目的负责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老师陈健介绍,截至目前,两村的亮化工程,不仅解决了村民出行照明问题,也进一步完善了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IMG_259捐资的路灯项目

“我是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在坪子村驻村工作后,看到村民们的实际生活困难,心里一直想为他们做点什么,实实在在地为我们乡村建设出把力”,谈到安装路灯的初衷,陈健这样说。

夜色悄悄拉开帷幕,笼罩在乡间的道路上,一盏盏明亮的路灯和星空交相辉映,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路灯亮了,群众笑了。一排排路灯不仅使村庄“靓”了起来,更像卫士一样守护着村民夜间出行安全。

“小积分”里的“大账本”

“可以换的东西太多啦,你看,洗洁精、洗衣液、肥皂......都是平时能用到的东西呢!”在“数字乡村背景下道德积分超市建设助力木寨文化振兴”项目的现场,毕节市大方县核桃乡木寨社区的村民张显华心里美滋滋的。

走进道德积分超市,小到针头线脑,大到厨房灶具,日常生活用品一应俱全。与其他超市不同的是,这里的物品不用人民币购买,只能用道德积分来兑换,每种商品上贴有以道德积分分数界定的“价格”标签,村民可以以“德”换物。

IMG_260捐资的道德积分超市项目

据核桃乡党总支书记姚芳介绍,“道德积分超市”以村内评选出的“五好家庭”“文明卫生户”“最美家庭户”“孝老爱亲户”等奖励认证作为评分标准,村民以户为单位,根据不同奖励可获得5分至20分的积分,再用相应的积分去道德积分超市兑换商品。

“积分超市就是村民文明行为的储蓄银行。目前,我们已完成超市管理运行办法(试行)和超市安全管理制度等建章立制的工作,后续将在春节期间举办积分评比活动。”该项目负责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教务处老师沈承春说,

“我就是核桃乡本地人,如今也算是将自己的所学化为实际行动为家乡的乡村振兴出把力。”

核桃乡党总支副书记邹正军介绍,实行“道德积分”管理制度,让文明实践变成广大村民看得见、做得到,可量化的道德评价体系,同时,将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相衔接,潜移默化地约束了村民的言行,促进村民自觉移风易俗、崇德向善,形成了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

“道德积分超市”运行以来,木寨社区处处吹起了文明之风——环境更加整洁,邻里关系更加融洽,乡村面貌得到明显改善,村民也拥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安全感,“小积分”成为乡村治理的“大账本”。


编辑:韩晓梅

责编:岳莹

编审: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