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大学生联盟,来自贵州大学的张婷婷、陈周龙田给我们发来了参观“历史的底稿——全球珍报暨印刷文化艺术展”的活动。活动中,同学们参观了从伦敦到贵阳、从南非到奥地利的文化展览品,见证和浓缩了三百多年来世事变迁的点滴,一起来看看吧!
“平时我们都是用手机看新闻,今天看到了这么多纸质报,就感觉历史是可以触摸的。特别是参观了模拟记者部,那里是记者编辑们工作过的地方,以前的饭盒、打字机、温水壶还有搪瓷盆这些老物件让人印象很深刻。”一位参观展览的学生这样说道。
10月27日,贵州大学传媒学院教师吴妍带领15名2022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前往贵州省美术馆参加“历史的底稿——全球珍报暨印刷文化艺术展”的课程实践活动。
“历史的底稿——全球珍报暨印刷文化艺术展”在贵州省美术馆举行
该展展出了始于1675年出版的《伦敦宪报》,止于在2023年6月30日停刊的《维也纳日报》,以三百多年的时间轴线展示了全球的报纸。此外,还展出了许多八十年前的贵阳老报纸,记录了贵州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贵阳晚报“老报人”宋铁安全程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每一份报纸背后的故事,以及报纸背后展现的当时贵阳居民的生活情境。
宋铁安为同学们讲解老报纸背后的故事
展览区还模拟搭建了一个三十年前的“社会新闻记者部”,旨在让大家进一步体验“印刷时代”时新闻从业人员的工作场景。宋铁安手把手引导学生了解当年的报纸是如何编辑和排版的,在场学生纷纷表示,复古的印刷机和排版纸让他们深知当时新闻报刊出版工作的不易。
宋铁安为同学们科普排版知识
参观完展览后,师生们去到了位于黔灵山公园东门的贵州新闻文化亭廊,亭廊内镌刻着贵州省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及相关叙述。《新闻史专题》任课教师吴妍结合展板向同学们介绍了贵州都市报、金黔在线等媒体的创办历程,并详细介绍了贵州省内媒体在1996年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师魂》和2020年再次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脱贫攻坚报道《我是188万分之一》(主创:贵州广播电视台),这是贵州媒体时隔24年后,再次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体现了贵州省媒体的蓬勃发展。
吴妍在新闻文化亭廊前为同学们讲解
随后,众人沿长廊上行,前往位处关刀岩的谢六逸先生墓,由学生代表将准备好的一束花放在谢六逸先生墓前,追忆先贤。
同学代表在谢六逸墓前献花
吴妍向大家详细介绍了谢六逸先生在中国新闻界的地位以及成就,他是中国现代新闻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早年进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潜心学习后,回国即在民国19年创办复旦大学新闻学系,担任系主任,他提出“新闻记者,必须具备史德、史才、史识三个条件”,作为当代新闻人一个都不能少。
吴妍为同学们讲解谢六逸的生平事迹
编辑:韩晓梅
责编:孙芸
编审: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