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大山地农业病虫害治理教师团队:培养知农爱农植保人才 牢记强农兴农使命担当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3-09-08浏览次数:415

祖国西南、云贵高原,有一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他们潜心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为贵州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人才支撑。

他们紧密围绕粮食作物以及中药材、精品水果、食用菌等贵州特色经济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难题,深入开展重大害虫入侵、监测预警、天敌产品研发与应用,为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他们倾情奔赴在贵州山水间,深化产学研用一体,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传播农业文明,把论文写在贵州大地,成为当地党员干部和百姓心中情系“三农”的“乡土守护者”。

他们,是贵州大学山地农业病虫害治理教师团队。

山地农业病虫害治理教师团队“沿着著名昆虫学家蒋书楠先生在70余年前创建团队时的足迹,团队扎根贵州、面向西部、服务‘三农’,以培养知农爱农植保人才为己任,牢记强农兴农使命担当,以较高水平的教学和研究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好评,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贵州大学山地农业病虫害治理教师团队负责人、贵州大学副校长陈祥盛教授说。

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

今年4月,团队参与完成的“植物保护专业‘农生化交叉、产教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荣获教育部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实现了贵州大学自2002年以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新的突破。团队潜心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以质量提升为核心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创新构建了“农生化交叉、产教研融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和“二平台三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精心打造专业品牌,着力培养拔尖创新型植保人才。

郅军锐教授给本科生授课

郅军锐教授是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宝钢优秀教师获得者。她先后主讲多门专业主干课程,在教学中穿插介绍昆虫学领域名人事迹及主要成就,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主持的科研项目为载体,她对大二学生开始导研,指导学生如何根据问题导向进行选题和开展研究,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练、在研中提高。

在2020年底的一次教学观摩与教师交流经验会上,郅军锐以“如何上好一堂课”为主题分享说:“教师们不仅要重视基础理论、科技前沿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而且重视学生的科技素质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团队先后获批“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教育部新农科教育改革与实践项目“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先后入选“昆虫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和“《普通昆虫学》贵州省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先后荣获全国宝钢优秀教师、贵州省优秀硕士生导师、贵州省优秀博士生导师等荣誉称号。近5年,团队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指导学生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铜奖2项,获得“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1项、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较好地彰显了团队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效。

做粮食安全的守护者

多年来,团队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围绕粮食作物以及贵州特色经济作物病虫害,深入开展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发生规律、生防产品研发、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创新,用辛勤与汗水全力守护粮食安全。

龙友华教授(前排右一)为同学讲解猕猴桃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龙友华教授潜心研究猕猴桃种植及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20余年。经他多年的技术支撑和产业规划指导,贵州省修文县猕猴桃种植规模从以前的8000多亩发展到现在的近17万亩,年产值近20亿元,跃居全国第四位,带动2万多百姓增收致富。“推广‘开花前和开花后’‘采果后至落叶前’这‘两前两后’多段式猕猴桃溃疡病的高效防控技术,以所学所知为猕猴桃种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案。”今年7月,龙友华带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到修文县全面考察后,为猕猴桃增产丰收开出了独到的技术“处方”。

刘健锋教授是2015年毕业于贵州大学植物保护学科的硕士研究生。2019年,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提交博士毕业论文后的第二天,他就回国投入母校植物保护学科建设,积极开展生防天敌资源开发利用和服务社会工作。目前,他正在研究中华甲虫蒲螨规模化饲养技术,以及对害螨毒性高、对农作物和天敌毒性低的纳米碳杀螨剂制剂的制备。“当年在贵大读书时,为老师们服务地方作出的努力无数次地感动过。如今能和学生时代的老师们并肩作战,为贵州农民增产增收,为国家粮食安全尽一份力,我很自豪,也希望能把这份支农爱农的心继续传承下去。”刘健锋这样说道。

害虫生物防治是团队的研究重点方向之一。杨茂发教授牵头建设的“农业农村部贵州省天敌扩繁中心”近期已实现年产食蚜瘿蚊5亿头、麦蛾茧蜂5亿头、捕食螨30亿头、中华甲虫蒲螨10亿头和台湾甲腹茧蜂100万头的目标,目前正在努力打造成为全省乃至于整个西南地区最大的天敌昆虫扩繁工厂。

杨茂发领衔研发的“稻水象甲的监测与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可有效控制稻水象甲在贵州省的扩散蔓延,对保障贵州水稻生产安全起到了重要科技支撑作用。该技术在贵州省7个市(州)、31个县(市、区)实施应用,累计推广应用面积600万亩,经济效益9.3亿元。“贵州稻水象甲疫情监测及综合防控技术的集成创新与应用”2019年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做乡村振兴的奉献者2018年,龙见坤副教授被选派到贵州省晴隆县挂任科技副职,他积极投身到“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中,并被选派为“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晴隆服务团科技团长,挂任晴隆县紫马乡科技副乡长。

蜂产业让当地部分贫困户难以产业覆盖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是晴隆县乃至省、州补齐产业扶贫短板的试金石。龙见坤被聘为黔西南州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技术顾问,专为黔西南州残联开展的350万元“东西部协作”养蜂项目提供技术支撑,惠及了全州6个县区市的贫困残疾人500户,先后为黔西南州残疾人培养蜜蜂养殖技术骨干65人;为晴隆县启动的“晴隆县123甜蜜工程”提供技术保障,项目的实施有力推进晴隆县近9000人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利用我所学专业为家乡的小康建设贡献一份力量。”龙见坤说,在脱贫服务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任务是艰巨的,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大家都行动起来了,家乡建设越来越好,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我更懂得了‘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人生真谛”。

赵志博副教授担任贵州水城猕猴桃科技小院首席专家。团队先后有10名专家、17名学生入驻贵州水城猕猴桃科技小院,他们开展了水城区猕猴桃产业调研、病虫害监测与防控、企业与种植户技术人员培训等工作,建立了猕猴桃溃疡病和黄花病毒病的高光谱无损检测技术,设立了6个病害监测预警点,并开展了重大病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和推广。

陈祥盛教授(右一)在实验室指导学生2021年底,陈祥盛教授牵头申报的“西南地区天麻、三七等中药材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获科技部“乡村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部省联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项目总经费7560万元。该项目针对云贵川、秦巴山区天麻、三七等中药材产业品种混杂、种植不规范、病虫害频发、产业效益低等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围绕品种筛选、种植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品质评估、产品开发、生产模式及配套技术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构建林下中药材规范化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创建绿色高效生产模式及配套技术,开发中药材加工新产品,为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可供借鉴的应用推广模式,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托教育部“贵州从江百香果科技小院”“贵州七星关刺梨科技小院”和“贵州水城猕猴桃科技小院”和科技特派员团队,团队创新了“科技小院”+“专家服务团队”模式,先后派出“驻村第一书记”“科技特派员”30余人,在贵州省46个县(区),通过“田间学校”培训农技技术骨干200余人次和农民30000余人次,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贵大样板”。

陈祥盛说:“我们将以黄大年为榜样,持续传承团队‘老中青、传帮带’的优良传统,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到立德树人的伟大事业之中,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继续不懈努力,为国家‘粮食安全’重大战略和贵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团队应有贡献。”


文字:庞爱忠

编辑:李雪非

责编:李旭锋

编审: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