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映溪山】第五轮贞丰驻村帮扶——贵州大学的接力再出发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3-06-07浏览次数:729

贵大新闻网讯(记者/康 瑞)今年5月,贵州大学再次遴选13名教职工组成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到黔西南州贞丰县担任驻村书记和队员,他们将接过上一轮驻村工作队的接力棒,在贞丰县开展为期两年的驻村帮扶工作。


助力再出发

“这是我第二次申请到贞丰县驻村,第一次因为名额有限没能去成,这次我要去驻守的村是平街乡的花江村。”田鑫是贵州大学新一轮派驻贞丰县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13人中的其中之一,是传媒学院的老师。本科专业学习美术的他,有着丰富的摄影、摄像经验,对传播学相关知识有着独特的见解。“我要把花江的风景拍下来,画出来,实现花江风景的再传播,广泛传播,把这里美丽的风光宣传出去、传播出去。”贞丰县花江村位于美丽的北盘江畔,自然风光秀美壮丽,人文景观丰富多彩,著名的茶马古道曾经从这里经过,历史悠久的铁索桥,壮丽的峡谷风光,斑驳陆离的摩岩石刻等等都让花江村具备了发展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上一批驻村老师和当地村民的努力下,花江的旅游资源已经逐步得到开发,作为新来的驻村老师,我将沿着‘印迹’,接过‘接力棒’,用自己的所学,努力探索建设花江村的最佳方案。”

今年年初,贵州大学开始选派新一轮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结合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实施好贵州大学“五个一”工程——“组建一批服务贵州‘四新’‘四化’工作队”,经过学院推荐和自荐,共有70多名来自各学院、各二级单位的老师报名,新遴选13名专业教师、管理干部作为新一轮派驻贞丰县驻村干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他们来自农学院、茶学院和动物科学学院等,他们是博士,是教授,是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是70后,80后和90后。他们分赴贞丰县长田镇、平街乡等地,成为当地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来自管理学院的第一书记王松告诉记者,在驻村之前接触过许多驻村的老师,被他们的驻村故事所感动,所以他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驻村帮扶,“我接触过几位驻村老队员,他们驻村时的奉献精神深深折服了我,他们所提到的那些驻村岁月,真的让人很感动,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去农村锻炼自己,升华自己思想。”90后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的工作队队员周骁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大天地,我很向往乡村生活,也想在农村天地施展自己的抱负,把论文写在我深爱的贵州大地上。”同样是90后,来自学校农学院的队员谢勇说:“学以致用,我要把自己学习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所学,同时发挥自己的特长,把自己的所学奉献给当地的群众。”

队员们纷纷表示,将和全体驻村第一书记、队员一起坚定不移地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头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学中干、干中学,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切实提高村级党组织建设质量,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资源优势,努力在推进乡村振兴、支农护农惠农以及地方产业发展等方面作出自己应有的积极贡献。

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院士告诉记者,从2015年贵州大学定点帮扶贞丰县以来,共有45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接续耕耘在贞丰县乡村一线。贵州大学的老师们主动请缨、勇挑重担,舍小家、为大家,义无反顾奔赴乡村一线,辛勤付出、倾情奉献。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在新一轮的帮扶中,“希望新一轮驻村书记和队员能够真正‘沉’下去、‘融’进去,多到田间地头走一走,多到群众中聊一聊,切实把问题搞清楚、摸准确,把艰苦付出当作个人难得的成长机遇,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勤政为民,廉洁奉公,以钉钉子的精神一件一件把实事办好,以真情换取群众的真心,赢取群众的衷心拥护,做出一番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实绩。”


驻村更助村 

2015年中央明确提出给建档立卡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贵州省委、省委教育工委明确贵州大学定点帮扶贞丰县。从那时起,贵州大学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决策部署,将定点帮扶贞丰县工作作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服务贵州发展的重要举措,认真谋划、周密部署、深入推动帮扶工作,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在贞丰县扎实开展党建、教育、产业、消费等多个领域的帮扶工作。同时,贵州大学的学生社会实践队、科研团队、专业教师等踊跃参与,全校形成以上率下、全员参与、群策群力的帮扶工作机制,开展各类帮扶交流活动。

在上一轮的帮扶中,贵州大学共派出4名博士在贞丰县长田镇的四个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两年的倾情帮扶,获得了当地党委、政府和群众的一致好评和点赞。长田镇党委书记吴国森告诉记者,在两年的帮扶中,贵州大学驻村书记和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贵州大学驻村书记吃苦耐劳,深入田间地头,入户走访村民,脚踏实地为大家排忧解难,为当地群众找出路、干实事、办好事,他们所做的工作,我们镇的干部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初夏时节,已经完成两年驻村的庄菊花,再一次来到了长田村的茶园,一路上,群众喊她庄书记,她也热情地和群众打着招呼,也会驻足和老乡聊聊茶园的生长情况。现在是茶叶重要的管护期和夏茶的采摘季,有两件事是庄菊花最担心的:一是茶叶的病虫害治理,“茶叶的病虫害治理,我打算请学校绿色农药方面的专家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广大茶农做好茶园的管护”;另一个是夏茶的加工和炒制,庄菊花到长田村后,根据长田镇主要产茶村的资源禀赋,带领农户陆续开发出甜香红茶、薯香红茶、花香红茶、果香红茶和果香白茶等茶产品,紧紧围绕长田村产品开发、早春扁形绿茶定标、线上线下茶叶相关技术培训、整理制定工艺流程等开展工作。“我和当地的老乡们一起研制开发,加工各种茶叶,他们有时候喊我师父,所以,我以后还是会不定期地下来看看他们的茶园怎么样了,茶叶的制作加工如何,销路如何。”

“庄书记来了以后,经常到茶园做技术指导,指导我们生产、加工、管护茶园。”村民王绥超说起庄菊花赞不绝口。

“庄书记‘驻村’更‘驻心’, ‘身入’更‘心入’,她把驻村变为实实在在的助村,一直在为民办实事,一直在为群众做服务。”村支书余必凯说。

和庄菊花一样的是和她一起驻村的15名队员,虽然大家不在一个村,但他们获得群众的点赞是一样的,贞丰县被帮扶村的群众毫不吝啬对他们的赞美之词。罗俊松和陈勇是贵州大学帮扶贞丰驻村工作中的老队员,一个驻村5年,一个驻村6年。接下来,对他们而言,虽然身不在贞丰驻村,但他们的心仍留在贞丰,罗俊松说:“新队员到了一线, 任何时候都可以给我、给任何一位老队员打电话,老队员们肯定更了解具体情况,一定会倾囊相授、毫无保留;任何想法、疑虑都可以随时沟通,我们一起想办法、互通有无,共同进步!”陈勇说,虽然人离开了贞丰,但6年的感情让他把当地的群众当作了自己的亲人,“如果有需要,我一定会第一时间赶回来,因为那里有我的青春,有我的亲人,有我一起为之奋斗过仍深深眷恋着的土地。”

岁月无声,薪火相传。一批队员离开了贞丰,又一批新队员接过了他们的接力棒,老队员的心依旧牵挂着这里,新队员也热切地踏上了这片土地,他们的接力将在这里延续和持续……

在接力中 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

5月初,贵州大学新一轮驻村工作队队长鞠绍林正式从校长宋宝安院士手里接过了鲜红的“贵州大学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队旗,从这一刻起,新一轮的工作队将正式接过老队员手中的接力棒,奔赴各个村组,开启驻村生活。

鞠绍林表示,各个驻村书记将继续以党建为总抓手,指导各个村党支部开展好组织生活,确保将党员队伍打造成一支能打硬仗、能啃硬骨头的优秀队伍。“驻村工作队、村委干部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结合自身岗位实际,在志愿服务、政务服务、精神文化服务等方面把‘成色’做足,把‘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落实到为民办实事上来。”

当前,贵州大学正在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驻村工作队员虽然刚刚入村,但已经在老队员的带领下,按照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走村入户,了解群众所思所想。

“‘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最根本的任务是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贵州大学驻平街乡营盘村第一书记彭雄武说,“作为第一书记,首先要把理论学习摆在突出位置,严格落实好“第一议题”制度,扎实开展好‘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贵州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来自茶学院的杨晓飞博士是新一轮的长田镇长田村驻村书记,报到的第一天,他就和长田村村支书到村里进行了实地考察。尽管有了上一批队员打下的基础,杨晓飞依旧有点紧张,“庄菊花老师驻村两年,给我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将继续抓好长田茶业发展第一道关,统筹协调长田村绿色防控药物药剂合作社的建立,通过统购统销严格把控长田村茶园管理中药物药剂的使用,全面提升长田村茶园管理水平。之后针对学院帮扶建立的长田两条白茶生产线,增加夏秋茶下树率,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

对于永丰街道岩鱼村第一书记王松来说,他接手的是贵州大学驻村工作队队长罗俊松所在的村。这让他很忐忑,忐忑的是罗俊松驻村五年间,历经了脱贫攻坚决胜阶段和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与村干部关系融洽,群众基础好,“老乡们会做比较啊,感觉很忐忑,所以我要先向罗书记学习取经,多看、多听、多走、多记,尽快熟悉村情民情。然后紧紧围绕省委组织部所规定的驻村干部‘一宣六帮’的要求,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抓手,依托政策,扎根岩鱼村,在建设美丽乡村、带动群众致富等方面更上层楼。”

“在驻村和帮扶中,我们既要学思想、强党性,提高自己的修养,也要重实践、建新功,践行宗旨为民造福,以实干担当促进发展。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田鑫说。


编辑:庞爱忠 高秀娟

责编:李旭锋

编审: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