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和煦,生机盎然。
历时4个月的生长,贵阳市农投集团和贵州龙泉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蔬菜大棚里的羊肚菌长势喜人,个个姿态挺拔向上。3月9日,村民们带上小刀小桶等工具,来到大棚中采摘成熟的羊肚菌。
因口感鲜脆,大棚里的羊肚菌深受一线城市消费者青睐。图为“农投1号”羊肚菌。(图/郭立)
“今年的产量不错,这几天村民们都忙得很。”在大棚里,贵州省现代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显溦一边指导村民采摘,一边向记者介绍今年羊肚菌的收获情况。“棚里的品种叫‘农投1号’。经测算,亩产量能达到480公斤以上,而普通品种亩产量只能达到150至200公斤。”
眼下正是羊肚菌抢“鲜”上市的时机,与普通品种相比,“农投1号”的种植收益更令人欣喜。而产量悬殊的背后,是藏在品种选育里的科技奥秘。

“羊肚菌在生长过程中对光照、空气、湿度、土壤等要求较高,在高原地区种植羊肚菌的难度可不小。”为选育出更适宜在云贵高原种植的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品种,进一步助农增收,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赵琪和他的团队一直在对羊肚菌等珍稀食用菌进行良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

“通过选育得到如抗高温、抗低温、抗湿度、抗干旱和抗病虫能力强的品种,能更好适应高原地区气候变化。”赵琪从地里摘下一根长度超过20厘米的羊肚菌说道:“而且还能选育出个头更大,香味更浓郁的品种,进一步提高羊肚菌附加值。”

自然选育、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和基因组分子育种是常见的育种方式,而“农投1号”有些“另类”,是航天育种的产物。赵琪介绍道,在羊肚菌选育期间,团队得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大力支持,200多份羊肚菌孢子样品随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完成太空之旅,实现航天育种。“宇宙射线、微重力、真空等因素引起作物基因变异的概率更高、周期也更短。这也是蕴含在‘农投1号’里的‘黑科技’。”

好马配好鞍,良种更要配良法。贵州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吕梦岚教授团队在贵州山地特色羊肚菌标准化种植中研发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更是在“农投1号”的生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促进下,出菇密度明显提高,这是羊肚菌稳产丰产的重要前提之一。”

不仅如此,吕梦岚教授团队还同步研发出用于土壤修复和处理的“特效药”,通过化学和微生物菌群处理,改善土壤环境,疏松土壤、调节盐碱,有效杀死危害羊肚菌生长的各类病原菌,创造稳定适宜的羊肚菌生长环境。“希望植物生长调节剂、土壤修复和处理技术能为贵州羊肚菌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当前,贵州正朝着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大步前行,吕梦岚教授团队的研究步伐也不会停歇。“接下来,团队将结合其他贵州地标农产品,继续研发土壤修复和处理方法,更好促进地标农产品提质增效,为贵州加快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注入科技动能。”
原文链接:http://jgz.app.todayguizhou.com/news/news-news_detail-news_id-11515116113626.html
刊发时间:2023年3月16日
编辑:韩晓梅
责编:孙芸
编审: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