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大奋进新征程·千字谈】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洪云:加强科技人才领域国际交流 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3-15   访问次数: 10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教育系统谱写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新篇章的机遇之年。2023年3月5日全国两会隆重拉开帷幕,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强调要推进高等教育创新。教育和人才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加强科技人才领域国际交流,是统筹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

教育科技国际合作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要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贵州大学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服务教育改革发展,牢牢把握贵州省对外开放良好契机,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统筹开放渠道建设与平台载体构建,持续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加强科技人才领域国际交流,以科技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服务贵州实现“四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助推内陆型开放经济试验区建设提档升级。

以更宽领域的交流拓展教育科技国际合作渠道

要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丰富合作手段、创新合作形式,通过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开放合作层次,深化科学技术、教育文化、金融贸易等多领域合作,共同努力,同向而行,实现共通共享共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近年来,贵州大学充分发挥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科技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引智基地)、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的平台作用,深入实施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SEAMEO(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AUN(东盟大学联盟)、EPU(欧亚太平洋学术协会)等国际组织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开展国际合作项目、教育援外项目、澜湄专项基金项目等,发挥教育合作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作用,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融合到教学科研全过程,做“优”人文国际交流,做“强”学术国际合作,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新发展。

同时,贵州大学聚焦国家和省战略发展需要,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积极构建以我为主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网络。一是助力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加强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国际高水平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为产业转型升级和数字中国建设探索经验并分享经验;深度参与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发起成立大数据康养国际合作联盟。二是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努力将学校与非洲冈比亚大学共建的孔子学院建设成为为非洲国家消除贫困贡献贵州经验、中国智慧的示范区。鼓励省内企业与相关单位总结我省脱贫攻坚的模式和经验,形成典型范例,充分利用我校冈比亚孔子学院的平台,为冈比亚及其他非洲国家提供可学可鉴的减贫模式和途径。

此外,贵州大学聚焦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国家周边外交战略,致力打造中国-东盟高质量人文交流示范高地。从2008年起,连续15年参与“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成为了交流周的倡导者、参与者和推动者。自2008年以来,主、承、协办交流周系列活动100余项,邀请中外嘉宾近万人次,累计培养东盟国家留学生5500余人次;与东盟国家70多所高水平大学、学术机构建立友好关系,积极推进交流互访、师生互换、科研合作、合作办学、共建实验室等方面的实质性合作;2020年至今,学校向东盟国家开展农业、国际汉语等领域的培训项目,累计培训近3000人次。我校杰出校友黎文军(越南籍)获“丝路友好使者”荣誉。

以更深层次的合作建设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贵州大学落实创新驱动,开展国际科研合作,着力加强科技、人才领域国际交流,深化国际产学研用合作。充分发挥国际合作平台的聚才作用,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建设国际联合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国家级国际科研合作平台。中外科学家强强联手,聚焦国际学术前沿和重大战略需求,瞄准重点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开展联合科研攻关。

2022年贵州大学执行国家部委、贵州省涉外项目共计47项;学校“高效低风险农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引进国际知名学者10人;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标准基地项目号论文100余篇;主办(承办或协办)国际学术会议9次; 基地教师20余人次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作报告,30余人次在国外主流SCI期刊担任主编、副主编、编委等职。2023年新增“公共大数据创新引智基地”;教学科研人员在国际学术机构、国际组织、国际学术期刊任职累计达205人次;承办“中国留美经济学会(CES)2022年会”“大数据与信息分析国际会议”等重要国际会议活动共计23场次。

以更高水平的开放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坚持开放合作就是坚持创新发展。贵州大学坚持以科研国际化带动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合作载体。大力构建国际人才服务体系,拓宽海外引才渠道,制定科学合理的国际人才评价机制,不断优化外国专家服务,让国际人才即便身处复杂的国际环境也能更好发挥所长。丹麦籍专家安德斯荣获2022年国家“友谊奖”。该奖是中国政府为表彰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而设立的最高奖项。

继续推进教育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开展中外导师联合培养硕士生项目,努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高端人才资源保障。一是继续发挥学校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影响力,以交流周为契机和重要平台,建设中国—东盟对外开放人才培养基地、来华留学重要目的地,打造“留学贵大”品牌。进一步推动贵州与东盟国家间的务实合作,进一步巩固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二是依托植物保护、化学生物学、动物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优势学科,建设国际化示范学院和留学生教育示范院系,建设一批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三是充分利用教育部以开展工程类专业国际教育认证、以建设贵州大学北阿拉巴马国际工程技术学院为契机,积极探索与国际标准对接的专业认证,为贵州省新型工业化发展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具有扎实工程专业背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贵州大学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聚焦国家总体布局和重大战略部署,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对外开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学习全国两会精神,深化国际产学研合作,畅通国内与国际教育循环,加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以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提升教育服务的综合能力,努力建设科技创新与引智引才的人才新高地,为整体推进贵州“四区一高地”战略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推动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行稳致远,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作出贡献。(作者系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贵州大学北阿拉巴马国际工程技术学院院长)


编辑:张蝉

责编:张亚军

编审: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