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还未正式开启,贵州大学农药学专业2021级博士研究生王勇,便早早从河北老家来到学校,一头扎到实验室里进行以虫治虫生物防治的科研攻关。
农药是重要的生产资料,更是人类抵御病虫害的重要手段,但使用农药是一把双刃剑。“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要求的多样化,市民们对各种作物、农产品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那些有利于人们健康的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绿色食品逐渐成为时尚,越来越获得人们的青睐。”王勇说。

近日,贵阳市科技局公示了2022年贵阳贵安大学生科技创业项目立项结果,王勇团队的《天敌卫士》项目成功入选。该项目主要通过寄生性天敌昆虫和捕食性天敌昆虫两种方式进行防治,提高作物产量,保障作物品质安全。
为了更好地开展经营活动,王勇于2022年4月在贵阳市花溪区注册成立了贵州天敌卫士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依托指导教师臧连生已有的专利技术,王勇和团队成员们一道不断优化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手段。截至目前,共有赤眼蜂、平腹小蜂、丽蚜小蜂、瓢虫等20多种天敌昆虫,可用于防治水稻螟虫、玉米螟虫、草地贪夜蛾、茶毒蛾、大豆食心虫、叶螨、大螟、蚜虫、烟粉虱等多种有害昆虫。

经过测算,达到同样防治效果的标准下,王勇团队“请”害虫天敌做“帮手”的解决方案比日常农药除虫防治成本减少62.5%、作物售价提高60%、农药残留0%。在贵州大学和指导老师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团队已在四川、上海、贵州、吉林、辽宁、黑龙江、甘肃等地建立了示范基地,为当地的柑橘、大豆、玉米、水稻等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提供技术支撑。此外,在俄罗斯和赞比亚也获得了推广。
“实际上,生物防治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早已得到应用,农业领域的科研人员也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王勇向记者坦言道。针对投放成本高、效果不显著、防治昆虫种类单一等缺点,团队成员在贵州大学专家的指导下研发了混合式投放技术,即将不同发育期的天敌昆虫同时投放到作物种植区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另外利用共寄生技术实现了一卵多蜂,即一个中间寄主卵可以繁育两种以上的赤眼蜂,此技术降低了成本,并且可以防治更多种类的害虫。

在具体防治过程中,王勇团队昆虫需借助柞蚕或者米蛾作为中间宿主进行繁育。如何降低中间宿主的成本一直以来都是王勇团队思考的问题,从2022年12月开始,王勇开始进行科研攻关,将主要精力聚焦在寻找替代方法。2个多月以来,他通过模拟柞蚕卵或者米蛾卵,诱导防治昆虫在指定区域内产卵、发育、羽化。预计今年,该科研项目将实现全流程的技术突破,完全取代传统的中间宿主。
当下,产能不足是制约公司持续扩大经营规模的瓶颈问题。2022年12月,在贵州大学的支持下,王勇团队的校内昆虫生产工厂场地获批。“一路走来,我们得到了来自学校和导师的多方面支持,非常感谢。扩建工厂预计今年上半年投产,届时产量将获得质的提高,仅蜂类昆虫的产能将达到上亿只。”王勇说。

目前,王勇团队产品的订单主要来源于政府部门,然后免费提供给农业经营主体投放。“在防治效果呈现上,与化学农药除虫的立竿见影相比,生物防治手段需要一定时间才能看到效果。而且,在田间地头投放后,部分昆虫会自行移动到其他地块,无法将其固定在指定区域内活动,很多农户不愿意购买。”王勇说。
为耕者谋,为食者安。王勇表示,未来,随着土地管理的集约化,“以虫治虫”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将奋力让更绿色、更生态、更环保、更节约的防治方式走进田间地头,种有机生态粮、走绿色致富路,助力乡村振兴。
原文链接:http://jgz.app.todayguizhou.com/news/news-news_detail-news_id-11515116094805.html
刊发时间:2023年2月19日
编辑:韩晓梅
责编:孙芸
编审: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