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大奋进新征程·千字谈】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周乐成:高校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2-11-05浏览次数:414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和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我国的大学,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大学,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享有高质量的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标和出发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在学总人数超过443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提高了27.8个百分点,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培育了一大批高素质专门人才,为民族振兴、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发挥了极端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我国一批大学和一大批学科跻身世界先进水平,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第一方阵。

十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沿着正确的轨道超速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先后20余次到高校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20余次给高教领域师生回信,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关心、重视,更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校中最基本的元素是人,最核心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老师和学生构成了“人民”的基本内涵。进入新时代,进入高校发展的新阶段,面对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格局,在高校的高质量发展中,一切有利于构建全体教师安心、舒适、便利、有效的工作环境,一切有利于促进学生独立、自由、开放、全面成长的工作方法,都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集中体现,贯穿于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技术之中,贯穿于教学方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和创新、办学治校的全过程。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本科为根本,以素质为导向,教师“善教”,学生“善学”,运用智能化、数字化、区块化的技术和手段,使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吸收到最专业、最集中、最广泛、最前沿、最生动的知识,这就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的有效体现。

“以人民为中心”落实到科学研究上,就是要教师主动积极参加、带领学生开展科学技术研究,要基层单位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科技学术研究,要学校出台办法对师生参加科研予以更大力度的奖励。科技学术研究要与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相结合,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相结合,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相结合。科技学术和文化成果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不能仅仅停留在实验室和数据库中,必须促成一切科技学术文化成果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落实到人才培养上,就是要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培养规律,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开展个性化、专业化的培养,发扬特点,释放特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培养学生各尽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不能千篇一律,不能模型化生产。

“以人民为中心”落实在办学治校上,就是要按照学校章程,依法办事,依法办学,依法治校。要以师生为本,关心关爱学生,对学生要宽严相济,宽是细节的宽、结果的宽;严是过程的严、程序的严。要从宽对待学生、争取学生,使学生转向好的一面。

关心关爱学生,为学生办实事,是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最直接的体现。推进“博学计划”,让学生最大可能地升学深造;“访企拓岗”,让学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资助学生,决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犹豫不决裹足不前;走访学生寝室,嘘寒问暖,排查安全隐患,出发点不是“执纪执法”“担心被问责”“惩戒学生”,而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纾解学生学业压力、心理问题,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快乐生活,与学生交心交友;带领学生创新创业,参加“挑战杯”,指导“SRT”,鼓励学生大胆试大胆闯,陪伴学生经风雨见彩虹。

教师今天的讲台就是学生未来的舞台,“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时时处处,体现在方方面面,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认真思考,敢想敢干!(作者系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


编辑:张蝉 韩晓梅

责编:张亚军 

编审: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