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新闻客户端:上好“行走的思政课”!贵州大学组建240支队伍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2-09-05浏览次数:86

今年暑期以来,贵州大学组建了240支实践队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把“思政小课堂”融入了“社会大课堂”。其中,国家级队伍48支、省级队伍90支、校级102支,涵盖了本、硕、博学生以及带队教师、专家学者,共计有3600余人奔赴田间地头、企业社区调研乡村发展面貌,助力乡村振兴。

1_副本.png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李建军为“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团队代表授旗

赓续血脉承大任

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文化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暑期以来,贵州大学240支实践队充分利用好各地红色资源,通过开展参观革命纪念地、重走长征路、关爱抗战老兵、体悟红色文化、志愿宣讲服务等活动,践行赓续了红色血脉的青春誓言。

2_副本.png“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全国研究培训基地教育实践基地”成立

其中,校团委“青马工程”实践服务队前往苟坝会议会址、苟坝红军医院遗址等地进行红色洗礼,与苟坝会议陈列馆合作成立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全国研究培训基地教育实践基地”;红言咏“乡”传实践队前往贵阳花溪区退役军人服务站开展了慰问服务活动。

弘扬文化担重责

实践队的另一站是乡村。实践队队员们深入基层、调研乡村,旨在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繁荣助力乡村振兴。其中,茶学院实践队在长田镇开展了“共饮长田茶,茶艺文化活动”,与当地茶农交流茶文化,探讨现代化茶园管理模式,传播科学种茶知识;农学院实践队来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绥阳空心面体验基地,探索非遗工艺,对话非遗传承人,感受“一碗面”的千年传承。

3_副本.png农学院实践队员参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空心面体验基地

“需要流传下去的,不仅仅是手艺,还有生存的信念以及流淌在血脉里的勤劳和坚守。”非遗传承人的话也深深打动了实践队每一位队员,坚定了他们要为家乡文化传承做贡献的决心。

热心公益献真情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未来,是乡村振兴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贵大学子结合乡村发展现状,开展了支教助学、家访慰问、文艺汇演、关爱留守未成年人等暖心活动,助力乡村青少年健康成长。

4_副本.png“童心向党 筑梦成长”主题实践中队员们与留守未成年人一起互动

阳明学院益“童”向未来实践队在织金县以那镇开展了以“童心向党 筑梦成长”为主题的关爱留守未成年人实践活动,通过“微心愿”收集、书写“梦想”之信、心理健康辅导等一系列项目让孩子们感受温暖和爱;在“大手拉小手,共画同心圆”——贵州大学“青青花溪 助力双减”活动中,贵大青年志愿者开设音乐、舞蹈、书画、体育、棋类、爱国教育等特色课程及课后服务,寓德于教、寓教于乐,开拓学生视野;“重温党史明初心,传承薪火扬斗志”实践队22名队员深入遵义新雨学校,通过“关爱特殊青少年群体”暑期支教活动,让特殊青少年群体在这个假期感受到了来自贵大学子的关心关爱。

科技助农显担当

从“带”脱贫到“帮”振兴,贵州大学始终冲在前面、干在实处,不断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贵大智力”。

烟草学院实践队深入田间地头,围绕“望、闻、问、切、治”下功夫,为烟叶病害精准诊断、科学预防,通过烟农培训会和实地走访调研,建立线上咨询服务平台,助力烟农丰收致富;动物科学学院实践队围绕科技兴农“牛”产业深入调研养殖现状,指导农户进行科学饲料配比、疫苗接种以及疾病防控,并提供更加优良的牧草品种选择,提升乡村产品质量,促进乡村养殖收益。

实践队队员纷纷表示,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把个人成长成才的“小”梦想融入奉献社会、回报家乡、服务人民的大情怀,在实践中激发建设母校建设家乡的青春力量,在实践中凝聚起助力乡村振兴的青春力量。 今年暑期以来,贵州大学组建了240支实践队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把“思政小课堂”融入了“社会大课堂”。其中,国家级队伍48支、省级队伍90支、校级102支,涵盖了本、硕、博学生以及带队教师、专家学者,共计有3600余人奔赴田间地头、企业社区调研乡村发展面貌,助力乡村振兴。


原文链接:http://jgz.app.todayguizhou.com//news/news-news_detail-news_id-11515115983352.html

刊发时间:2022年9月4日

编辑:高小艳

责编:韩晓梅

编审:孙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