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琴:用热爱扎根贵大 科研教学双开花

发布者:prman发布时间:2022-06-21浏览次数:661

人物介绍

何志琴,女,1971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贵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工第二支部书记,学校首批双带头人工作室负责人,自动化系教授,长期从事自动化专业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现代电力变换技术及电机驱动控制技术研究,承担省科技支撑项目《一款双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辅助装置设计》,指导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智能车总决赛中荣获二等奖,西部赛区一等奖等荣誉称号。

“我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以父母心来对待学生,经常和他们交流。”何志琴说,“不管是科研还是教学,都是教学相长,有时候学生们的一些想法也能给我带来很多收获,所以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像是并蒂花蓓蕾,相辅相成。”

记者见到何志琴时,她正在办公室和学生们交流讨论课题研究进度,面对学生的提问,她总是不厌其烦。何志琴在贵大工作了近三十年,她说:“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段时光从贵大开始,在贵大的工作与生活是我终生热爱。我忠于自己的人生并在其中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因为这份热爱和坚持,使她在科研和教学上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学在贵大 扎根贵大

“我是1994年贵大本科毕业,然后就选择了留校工作。五年后我又考上了贵大的在职研究生,毕业后我仍然选择了留在贵大教学。”谈及求学经历,何志琴露出一丝怀念的微笑,“当时选择这个专业,是因为那时候自动化专业非常火,加上家里面推荐,我就选了。”但在刚开始的学习中,何志琴在学习上并没有一帆风顺,她面对自己的学业时常感到痛苦和困惑。但她凭借着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得到了一批良师的指导,正如千里马遇见伯乐,何志琴的努力没有白费,在不断的探索中她逐渐爱上了这个学科。老师们那种严谨的教学态度和教风,也使她深受影响,为她以后选择成为一名教师奠定了基础。

毕业时,何志琴是全年级专业第一名,“当时我们学院的教学人员不够,青黄不接,然后学院就询问我的意愿,最后我决定留下任教。”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并不轻松,在学校的严格要求下,前两年何志琴只能跟着学院其他老师们去当助教,然后再当班主任,后来她通过三次教学考查,才能正式上讲台讲课。也许在外人看来她从学生到一名优秀的教师很幸运,却不知她如毛竹一般留给他人的是厚积薄发的模样,而那用漫长时间默默扎根的日子却鲜为人知。

投身科研 服务社会

“我希望自己的科研步伐能紧跟国家社会需要,并且能运用到实际去解决一些问题。”何志琴说。

在工作中,除了日常的教学任务,何志琴多次主持和参加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科研成果颇丰。其中,外骨骼机器人的研究与贵州省骨科医院在2021年达成“医校合作”,合作的科研项目《一款辅助下肢功能障碍患者的外骨骼机器人的设计与研究》于2021年3月获得了贵州省科技厅2021年支撑计划。目前,何志琴团队还在对这款机器人进行创新,“我们尽量地在考虑降低成本。因为医院购买一个康复机器人需要300万,那么我们现在就是尽量做一些简单点的、针对不同残疾人群和康复等级的针对性机器人,尽可能让康复机器人的使用直接走进家庭,让人们在家就能获得治疗。”何志琴说。

“我希望我能给更多的人提供便利。”在这个国富民强的时代,响应国家号召,将科技与现实生活接壤,是何志琴的最大愿望。

良师益友 潜心育人

何志琴多年来默默付出,潜心教书育人。她在贵大见证一代又一代学子成长、成才,带领学生在竞赛中屡创佳绩。“在科研竞赛时,泡实验室早已成为了常态,实验室相当于我们的第二个家。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很辛苦,但每当获得成果时那种成就感是无比幸福的。”辛苦终身事,不向光阴惰寸功。何志琴多次指导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智能车总决赛中荣获二等奖,西部赛区一等奖等荣誉称号。

何志琴认为学生的优秀程度并不完全取决于他们的成绩,而是他们对专业的坚持和热爱。“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吃得苦,坐得住,笨鸟先飞,只要勤学苦练,终有收获。”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何志琴既是老师,也是伙伴。学生遇到了问题,都很乐意与何志琴交流,直截了当地告诉她需要什么帮助,她是学生眼里的另一个“妈妈”。当学生拿奖时,何志琴的开心不亚于获奖的学生本人,“每当听到学生拿奖的消息,这种骄傲和开心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我认为这也是对我的一种肯定,是我为人师的意义所在。未来我也将坚持奉献初心,为国家培养更多栋梁之材!”


来源:贵州大学报(2022年6月13日)

编辑:王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