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理论网:“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年会在贵州大学举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2-06-16浏览次数:486

2022年5月28日,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2022年会在贵州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承办,围绕“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题展开学术探讨,来自50余所高校的百余名学者相聚云端进行交流。  
  贵州大学副校长漆思教授表示,在当下高度媒介化的社会,探讨现代传播媒介体系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和功能使命,对于进一步增强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图1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2022年会线上论坛合影截图  

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会长白贵教授表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者应着眼于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和民族新闻传播理论的实际应用,推动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与传播研究的深入,应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机遇期的背景下,为切实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为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术灵感。  

图2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白贵会长致辞 

大会主题发言分为理论篇与实践篇上下两场,14名专家学者进行报告。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陆地教授指出自古以来,昆仑山不论在地理上还是文化中,都与华夏和少数民族有着密切联系。昆仑文化与华夏文化以及少数民族文化也在不断地融合发展,因此对于昆仑文化与周边传播问题的研究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昆仑文化不仅仅对中华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对亚洲文化的发展具有研究意义,有利于赋予中华文化的国际性,确定亚洲文化的公分母,构建周边命运的共同体。
  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刘洪教授从当下数字时代由符号两极分化所带来的歧义、误解和迷茫等一系列困境出发,探究了民族符号文化在数字时代的赋值路径、模式以及逻辑。他认为数字时代在呼吁新的符号体系、理论和角度,提出了媒介化、表演化和榜单化三种赋值路径,自发、自在、自觉和立体多元的赋值模式,并总结出民族文化符号赋值的历史逻辑、符号逻辑、民族逻辑以及现实逻辑。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卫东教授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有与其经济实力、政治地位、文化影响力相匹配的国际传播能力体系,但在我国长期的对外传播工作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几种偏向,忽视了传者与受众主体间性的存在。由此,他提出应当在我国跨文化传播的第四阶段—“响起来”中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并尤其要注意发挥中国少数民族跨文化国际传播独特优势。
  兰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李娟教授剖析了“多元和合”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创新能力、伦理观念、审美趣味这三组概念的辩证关系,多向度地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内生动力。她认为,“多元和合”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异质元素协调一致、共同作用、良性运行下形成的“统一有机体”。因此,我们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处理好文化层面多样性与同一性问题,在保护多元文化积极因素的同时构建跨族群共同文化元素。

图3贵州大学会议主会场 

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杨逐原教授以贵州侗族村寨“喊天”仪式为例,对于仪式活动的拓展与民族文化的融合性生产研究提出了新思考。他指出仪式的拓展,让撷取民族文化精华进行文化的融合性生产成为现实,并由此生产出了体系完备、范式新颖的文化形态。他还指出,如今一些民族文化仪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其根本文化内涵依然保持不变,这符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的原则。
  青海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杨向东教授认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已经成为新闻传播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水平的关键就是要着力培养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人才对于国家的认同。因此应当通过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服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人才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理念,进而培养出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立场的新闻工作者。
  河北大学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金强研究员认为,媒介权力与媒介实力,将成为族群生存的重要依托。民族共同体是备受期待的媒介景观,也是国家互联网治理的重要目标。民族个体与群体是推动民族叙事高水平发展的基本依靠力量,既要有叙事态度的修正,也要有叙事能力的培育,还要有叙事技巧的提升。由媒介景观熔铸成民族文化,族群自发展现客观有力且真实有效的媒介图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期待。
  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廖圣清教授基于社会偏好理论,以新浪微博平台上澎湃新闻关于“长春长生疫苗”新闻报道回帖所形成的意见表达为研究对象,分析了30篇新闻及其下方7915条网友评论,从而研究新闻回帖的传播网络结构与群体极化的关系。他发现回帖之间并未形成真正的互动交流,网络中心化对群体极化程度的影响并不显著。在文本构成的意见表达网络中,文本的网络中心性强,仅反映其回帖多,并不代表其内容和观点对其他文本产生影响。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吴锋教授分析了西藏县级融媒体中心建现状与发展困境。他指出应着眼西藏特殊实际采取“县区简易可行+地市适度集成+自治区级技术支撑”建设模式,并在“技术+文化+人才+治理”的多重向度中探索打造县级融媒体“西藏样本”。他认为,西藏县级融媒体中心治理效能的真正发挥与西藏基层治理主体乃至国家治理体制的进一步深化变革休戚相关,仍需负重前行。
  武汉东湖学院文法学院于凤静教授通过调查发现,作为境外中国朝鲜族主体的在韩中国朝鲜族受众的自然特征、社会特征和媒体认知特征产生了代际更迭,引发了新的传播需求、重构了既有的传播认知、促进了对社交媒体的偏倚等一系列变化。因此,需要对当下在韩中国朝鲜族受众基本特征进行总结与再认识,这是优化东北地区朝鲜语媒体跨境传播策略、提升其跨境传播效果的基础和依托。 

图4:腾讯会议室在线会场 

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金玉萍教授指出当下新疆对外宣传取得了相当成果,但也面临对外宣传主体和手段单一、对外宣传话语内容失衡、对外传播人才匮乏等挑战。要通过官方话语主体和民间话语主体共同发力,不断拓宽话语渠道,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还要把握对象国民众的心理特征、坚持人才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等举措打造新疆对外话语建构新格局,为新疆和谐稳定发展营造良好外部舆论环境。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范小青副教授认为饮食类非遗短视频以对“地方”再现的形式延伸了“地方”,扩大了地方认同,增强了地方感,一定程度上成为抵抗全球化“虚无”扩散的重要力量。她指出,从“美食与共”到“美美与共”,饮食类非遗的传播看似平平无奇,却有可能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切实可行的路径。
  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朱杰教授聚焦格萨尔王传史诗的歌手在短视频平台上的表演。他指出史诗艺人表演中仪式观的淡化,使得其与传统歌手相比,在服饰、场地等方面发生了“灵韵”的消逝。在粉丝社群的狂欢中,用户通过强、弱关系建构虚拟社交场域、情感表达与分享、表情符号与口语等手段和史诗歌手进行互动。同时,他也表示短视频的流量效应影响了史诗歌手的自我呈现。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陈峻俊教授从民族文化数字化构想、民族文化数据库建设、民族文化数字化管理和传播等几个面向探讨了数字化对民族文化传播的影响,提出了面向数字人文的民族文化传播效果提升策略。她指出将民族文化信息进行数字化转换,建设民族文化共享数据库,促进民族文化在数字化时代的进一步发展,这既是民族文化数字化传播的路径,也是民族文化数字化传播的时代功能体现。   

图5: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廖圣清教授做点评 

主题发言后,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廖圣清教授、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刘洪教授,对专家学者的发言一一进行了点评,并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下午,与会专家学者、研究生围绕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与历史叙事、少数民族影视传播与符号表征、媒介融合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等相关议题,在八个分论坛进行线上交流与分享。
  据了解,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成立于2011年,是国内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领域唯一的全国性学术组织。


原文链接:https://www.ccpph.com.cn/XSDT/202206/t20220601_292067.htm

刊发时间:2022年6月1日

编辑:高小艳

责编:韩晓梅

编审:孙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