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都市报:【爱我所爱·无畏山海】贵州五位研究生,设计出疫情防控的“黑科技”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2-05-09浏览次数:278

W020220503683058791417.jpg

开篇语:

五月是青春飞扬的时节。

春暖花开,那正是年轻人绚丽多彩的人生年华。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1915年9月创刊的《青年杂志》上,陈独秀满怀激情地呼唤青年“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

2022年是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百年来,中国青年立大志、行大道,与祖国共命运,和民族同进步,同人民齐奋进,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书写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生的绚丽篇章。

天眼新闻、贵州都市报以“传承五四精神 凝聚青春力量”为主线,推出《爱我所爱·无畏山海》专题报道,书写一批“长征路上的接力者”,讲述一批“为中国故事添注脚的奋进者”,记录一批“勇担时代使命的开拓者”。

我们聚焦的当代青年将个人梦想与民族进步同频共振,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用青春和汗水创造出让世人刮目相看的奇迹,正如电视剧《山海情》里所言:“他们总是昂首挺胸、奋勇前行”。

W020220503662265846751.jpg点击图片看视频。

2021年,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黑科技”专项赛全国赛上,贵州大学选送作品“智能消毒防疫机器人”获评二等奖。

在这个优异成绩的背后,是一群平均年龄24岁的青年,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团队名字,叫“疫”战成功。

“为什么想要制作这个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当这一问题摆在他们面前,五位青年在滔滔不绝讲述创作理念的同时,更流露出了对祖国深深的爱。

满足社会需求的“黑科技”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人们的工作生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如何摆脱这样的困境,成了亟须解决的大事。

时代呼唤担当,青年勇担重任。在这个特殊的时候,来自贵州大学经济学院和电气工程学院的五位研二学生结合实际学以致用,为疫情的防范,带来了新的可能。

“战胜疫情离不开科技支撑,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如果有这么一个机器人,能实现自动定位与导航,精准全向移动且无跳动、噪音小,并提高消毒范围的精度,那么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目前防疫工作的难度。”

随后,五位青年有了共同的目标:研究一款集周边环境感知、动态决策和路径规划、行为控制与动作执行(消毒喷雾)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

W020220503662268305602.jpg防疫机器人实物展示图。

分工合作,说干就干。

队长庞国光负责团队分工协调和产品设计规划,孙国斌负责作品申报、材料汇总及查阅资料,杨胜圣负责市场调查分析,赵庆林与刘聂天和则负责资料查阅、硬件及程序调试。

经过200余天的摸索和设计,一款适用于疫情防疫工作的防疫机器人应运而生。作为疫情下“机器换人”需求的产物,它可以有效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传染,在医疗、配送、巡检、家用等领域代替人工。

“我们设计的这款防疫机器人具有测温、识别口罩佩戴情况、健康码识别、自主返回充电、远程对讲与语音播报等功能,可协助医院、学校、社区等公共场所进行疫情防控。比如为隔离人群配送三餐,替代医护人员完成消毒、导诊、送药等工作,还可在人流密集区域实现自动巡逻,监测人员体温、进出、口罩佩戴等情况。”庞国光表示,虽然服务机器人行业目前处在发展早期阶段,但受疫情的催化,“无接触+模式”已成为疫情期间社会生产活动的标配,而他们所设计的这款机器人,恰好能满足当下社会所需。

自主创新的先锋力量

对于这款实用性极强的机器,他们所要耗费的努力是难以想象的。拟定方向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有极具挑战的调试工作。

“虽说它看上去平平无奇,但是实际上的构造却十分复杂。”刘聂天和说,由于起初他们对编码器并不是完全熟悉,所以常常导致机器在启动后响应慢、原地打转,在一遍遍大海捞针般地对所有程序代码进行梳理检查后,防疫机器人的运行才慢慢步入正轨。

为了尽快实现控制系统的指标,作为主要负责硬件及程序调试的赵庆林与刘聂天和一遍遍重写着程序代码。为了不耽误工程调试进度,他们记不清熬了多少个夜、错过了多少顿饭,最终,所有指标一次通过,而那一晚,成了他们数月来睡得最香的一次。

W020220503662272781323.jpg在赛道上调试机器。

接下来,校赛、省赛、全国赛,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与带领下,他们带着自己的作品一战到底。而他们的精神,也感染了周边的同学。

2021年9月,该学院研一学生杨兰等三人先后加入了“疫”战成功团队,在成为核心成员后,接过了即将毕业的师兄们传递的“接力棒”,开始对防疫机器人进行升级换代。

“我们主要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机器视觉改良,通过增加摄像头补充机器人的地图构建功能,帮助机器人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更好的检测、识别、规避和追踪。”杨兰说,师兄们为他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仅是将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交到他们手中,更是将青年人充满好奇心、富有创造力、不畏惧失败的特质传给了他们。

对此,杨胜圣表示:“担当责任奋发有为,是我国青年的光荣传统,只有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才能让青春在广阔天地中绽放。已经获得的荣誉已然过去,希望未来学弟学妹们能在他们之上拥有更好的成绩。”

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

随着研究生学习即将结束,“疫”战成功团队的青年们也即将开辟自己新的“战场”。面对人生的又一次分叉路,他们有了各自不同的选择。

刘聂天和想要继续从事人工智能工作;赵庆林想继续从事嵌入式系统开发的相关工作,用键盘上飞舞的手指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孙国斌、庞国光和杨胜圣则想要深入基层一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刘聂天和从小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科学家,而现在的他,正大步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

“目前,我正在研究一款嵌入式人工智能,但是由于相关材料受垄断影响,进程推进得十分缓慢。但我不会放弃,反而更加坚定了我自主创新的信念,我想为我的祖国,早日实现这方面的突破。”谈及自己今后的目标,刘聂天和眼神如炬。

“我的老家在山东,父辈们曾说过,‘我们接受高等教育,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要让我的家乡摆脱贫困。’”27岁的孙国斌,是整个团队年龄最大的一位青年,却也是社会经历最为丰富的先行者。

原来,大学毕业后的他,曾在老家的燃气公司做过2年工作。在一次前往山村为村民开通燃气的过程中,他发现在一些偏远的地方,老百姓的生活环境依然较为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要怎样才能改变眼前的这一切呢?在回家后,他日思夜想,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再次进入校园攻读农村发展硕士,用自己所学,为祖国的乡村振兴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而有着相同梦想的庞国光也说出了自己心中所想:“我们这一代青年,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肩负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作为新时代的追梦者,我们要以社会需要为奋斗之方向,将科研做在祖国大地上,将论文写在乡村振兴大道上,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出绚丽之花。”


原文链接:http://gzdsbvb.ddcpc.cn/html/2022-05/05/content_50006.htm

天眼新闻客户端同步刊发

记者 王颖

刊发时间:2022年5月5日

编辑:覃驿然

责编:韩晓梅

编审:孙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