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新闻:新春走基层|中国天眼:初心守望星辰大海

发布者:prman发布时间:2022-02-10浏览次数:170

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以中国天眼为代表的国之重器,展现了我国在科技前沿领域强大的原创突破能力,成为世界上发现脉冲星效率最高的设备。去年春节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中国天眼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坚持科技为先,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和中坚作用,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在一些领域要保持领跑优势,为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这一年以来,坚守在贵州平塘中国天眼的工程师们,弘扬科学家精神,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不断提高中国天眼观测能力和效率,为中国天文学发展和人类天文学进步做出贡献。今天的动静特写,将走进中国天眼,走近守护在那里的工程师们,看看他们怎样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用初心守望星辰大海!

除夕前几天,中国天眼运行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姜鹏,安排好北京的事务终于赶回了中国天眼贵州台址。

中国天眼运行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 姜鹏(右一)

进入卡口,姜鹏笑着说:“看见这些大山就很亲切,在这里12年了,就连每个弯怎么走都很清楚。望远镜全年无休,24小时都要保持工作,所以不管白天黑夜都要有人在这里值班。每年跟现场的同事们一起过除夕,非常习惯!”

中国天眼坐落在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由人民科学家、时代楷模南仁东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构想,凝聚无数科学家的智慧和心血,历时20多年建设完成。

姜鹏从2009年进入团队到接替南仁东,成为中国天眼的总工程师,几乎每一年除夕都是在这里和大家守着望远镜过的。一年前,总书记与大家连线时的殷切嘱托时刻鼓舞着团队里的每一个人,而一年来钻研与奋斗的成果,让大家更添干劲。

晚饭过后,大家聚在会议室里,气氛很温馨。“咱们运行成绩很好,在全国20个大科学装置里面,我们中国天眼今年拿到装置运行第一名!”姜鹏的话音刚落,会议室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明年再努力,我们明年再拿奖!”

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特别是从去年开始面向全世界科学家开放以后,提高望远镜的观测效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虽然下着雨,但姜鹏一刻不停,带上团队又出了门。趁着设备检修停机的一小时,他想亲眼看看一个月前安装在馈源仓底部的一套外挂设备情况。

几年来,为了高水平管理和运行好FAST这一观天巨目,围绕着提升观测能力和效率的各项创新从未停止过。

姜鹏告诉记者,挂在馈源仓底部的那个装置是他们最新研制的超宽带接收机。

“望远镜它观测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看得远,另外是看到的频率覆盖范围大。这套接收机频率覆盖是500兆赫兹到3.3 G赫兹,就可以覆盖更多的科学目标。上个月挂到望远镜上面,他们计划今年正常使用起来,到时候征集观测计划的时候,就可以把它作为一个选项,为科学家提供更多科学发现的可能。”姜鹏说。

中国天眼“看什么”主要是来源于天文科学家们提交的观测申请,而“怎么看”,就由测控工程师孙纯和她的同事们根据申请进行分配,制成计划后让望远镜去执行观测任务,最终得到观测数据。为了分配更高效合理,控制组组长杨清亮正在进行天眼控制融合系统的研发,这段时间他们经常在一起进行测试。

孙纯告诉记者:“2021年,中国天眼的观测时间是4500个小时,今年计划的是5000个小时,多了500个小时。控制融合系统可以辅助我们把这个计划智能排序筛选,然后再去根据用户的需求稍微的调整,现在我们排计划的话需要三个小时,这个系统上来以后,起码有4/5的时间能节约进去。”

从通过验收到现在两年时间里,中国天眼共发现了约500颗脉冲星,基于天眼观测数据发表的科研论文也超过120篇,来自世界各地科学家们的观测申请络绎不绝。杨清亮说,现在FAST每天大概都会有500条观测任务需要分配,智能排序会根据这些任务的重要性、紧迫性等各种参数来进行计划排序。比如,当完成一个任务准备去做下一个任务的时候,望远镜需要进行转向,如果人工制定计划按照最长转向时间12分钟预留,就会浪费观测时间。而控制融合系统算法会根据观测目标间的距离去计算以及选取最优的任务,优先进行安排,保证观测高效最大化。

与此同时,由国家天文台和贵州大学共建的天文大数据联合实验室也正式启用。未来,这里将成为中国天眼的数据存储地之一。

贵州大学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少波表示,实验室具有PB级的分布式存储能力,同时人工智能的算力是十四个PetaFLOPS,可以为天文大数据提供存储能力和计算能力。帮助FAST处理观测数据和运行数据,为以后FAST的控制的改进做辅助。

又是一个值守在岗的春节,辛苦了一年的工程师们也准备放松一下。贴窗花,挂灯笼,台址的年味越来越浓。

大家准备了丰富的食材,举行一次轻松的聚餐。欢聚一堂的时刻里,每一个人心中,都展望着新一年更宏伟的星辰大海。

中国天眼运行和发展中心工程师黄琳(右一)

“你要细,就像烤鱼一样,不细的话,能好吃吗?望远镜维保你不细心的话,它不稳定。我要保证望远镜24小时没有故障,让它产出更多的成果!”中国天眼运行和发展中心工程师黄琳说道。

中国天眼运行和发展中心工程师 宋金友

“FAST好,我们大家就好,祝贺一下超宽带接收机挂上去了,希望它非常稳定为FAST工作!”中国天眼运行和发展中心工程师宋金友说道。

中国天眼运行和发展中心机械工程师 雷政

“去年总书记跟我们连线,鼓励我们,望远镜又对国际开放; FAST出好多的科研成果;对个人而言又获博士毕业,今年当然是希望我们的望远镜越来越好,运行稳定。”中国天眼运行和发展中心机械工程师雷政兴奋地说道。

中国天眼运行和发展中心测量工程师宋本宁(左一)

“这一年来,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不断对微波测距进行公关研究,升级优化,提升望远镜全天候高精度的观测,供世界所有的天文学家进行使用。”中国天眼运行和发展中心测量工程师宋本宁这样说。

中国天眼运行和发展中心测控工程师 孙纯

中国天眼运行和发展中心测控工程师孙纯说:“我们要继续弘扬南仁东老师的奉献精神,科学家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把望远镜运行好,顺利执行每一条观测任务。”

中国天眼运行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总工程师 姜鹏

“第一个是要求真,科学就是求真,第二要务实,最后一条是奉献。完成习近平总书记当时给我们嘱托,高水平的运行和管理好这一大科技基础设施,出好成果出大成果。”中国天眼运行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总工程师姜鹏说道。

原文链接地址:https://movement.gzstv.com/news/detail/HNZYVB/

刊发时间:2022年2月3日

编辑:常草玲

责任编辑:韩晓梅

编审:孙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