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的2021年,对贵州而言是意义非凡的一年。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阶段的贵州,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围绕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目标,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对外文化交流等各方面展示出新时代的贵州风貌。
过去一年中,贵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文艺作品不断涌现并登上全国舞台,文化产业连接乡村振兴成效显著,文化遗产保护亮点频现……文化发展欣欣向荣,进一步增强了贵州人的文化自信,激发了文化自觉,也成为我们报道的重点内容。
与此同时,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深入践行“四力”是这一年中新闻报道的主要旋律。发挥媒体融合作用,壮大主流舆论阵地,通过创新性的文化报道,深度挖掘贵州故事、发出贵州好声音,也成为这一年中文化报道的主攻方向。
呈现文化建设成果
“将歌剧《江姐》移植成贵州花灯戏《红梅赞》,既是致敬经典,更是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缅怀。”在花灯戏《红梅赞》将赴北京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之前,记者在贵州省花灯剧院组织的联排中,对国家级非遗贵州花灯戏传承人、贵州省花灯剧院院长邵志庆进行专访。
改编自著名歌剧《江姐》的贵州花灯戏《红梅赞》,在过去一年中从贵州走向全国,获得了诸多掌声和荣誉。对于这一部意义不凡的红色题材作品,我们对其做了全年的跟踪报道。从省内到省外的每一次演出,从台前到幕后的点滴故事,我们采用深度报道、人物专访、艺术评论等方式,对这部作品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度解读,同时,也利用媒体融合优势,通过图文、视频、长图等多种形式,展示了这部优秀作品的精彩瞬间。
过去一年,贵州文艺创作的亮点还有很多,对电视剧《看万山红遍》的拍摄制作进程、京剧《锦绣女儿》的多次演出,我们都以“跟踪式”报道方式进行了全方位呈现。对于文化记者而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长期关注的重点课题。
过去一年,我们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推出《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双创”引领非遗走向广阔市场》等专版专题报道。在《“双创”引领非遗走向广阔市场》一文中,记者通过对“双创”激活非遗资源、应用场景展现贵州风味、政策推动成就非遗精彩等不同角度,对贵州非遗“双创”进行梳理和解读,呈现出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的生存与发展方式。
2021年,也是贵州文化遗产保护的精彩之年。当年4月,招果洞遗址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全省引起了高度关注和讨论热潮。在精心谋划之下,我们第一时间在天眼新闻文化频道推出《“洞”见4万年》系列报道,通过消息、综述、专家访谈,以图文、音频等多样化的形式,对这一考古成就以及贵州历年来的考古成果进行报道和梳理。密集的新媒体报道推出后,又第一时间在贵州日报《27°黔地标》文化周刊中推出《招果洞遗址:“洞”见4万年》专版专题系列报道,系统展示了贵州令人骄傲的考古成果。
过去一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贵州基本实现全覆盖。从城市的各类艺术展览、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借阅,到长期举办的“我们的中国梦”系列活动、农家书屋建设,文化生活选择多样,满足了贵州各地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2021年“世界读书日”中,我们推出全民阅读系列报道,其中,对作为贵州省第一个红色农家书屋试点的娄山关农家书屋进行关注,展示了贵州基层文化建设在硬件与软件“双管齐下”的举措。
展示文化产业发展成效
2021年年初,贵州苗绣成为热门词汇,苗绣已成为多彩贵州的新名片。
“未来苗绣在乡村振兴中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它的根在乡村,绣娘们在乡村,它与乡村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只要我们用好这个产业,在乡村振兴方面,苗绣必将大有可为。”2021年2月,天眼新闻文化频道推出《聚焦旅游产业化·高端访谈 | 韦荣慧:古老苗绣迎来发展春天》,对苗绣受到的高度关注做出及时回应,中国民族博物馆原副馆长韦荣慧在采访中做出美好展望。
这一记录着苗族历史和文化的独特符号,贯穿了过去一整年的各大文化产业展会及相关活动。在第十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15家苗绣企业及代表产品也集中展示了贵州近年来苗绣发展成果。我们从深圳文博会一线发来了大量即时报道,全面展现了苗绣在当今时代的独特魅力。而在2021年12月28日举行的第五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暨多彩贵州苗绣系列活动中,记者除了关注会议上对过去一年苗绣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也对活动现场的参展企业展开采访,以10余篇新媒体报道,展示贵州苗绣向产业化、时尚化、国际化、品牌化发展目标迈进的决心。
苗绣产业日渐红火,出版行业、文化创意行业也同样风生水起。“十三五”以来,我省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贵州文创产品走向世界,彰显贵州多彩魅力,一批规模化、实力强的文化企业逐渐成长,伴随新技术、新业态迭代更新,文化产业正成为助推贵州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过去一年,我们跟随着贵州组团走到全国各地。在山东济南,第三十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中的贵州出版企业精彩亮相,1100多种图书、电子出版物和相关产品令人眼花缭乱。记者跟随各大企业,以10余组图片、视频报道,充分展示贵州在深度挖掘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阳明文化、山地文化、三线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成果。两个月后,记者又随团远赴北京,在第二十八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中,不仅同样展示了贵州出版界的新气象,更重点报道了贵州出版在大数据方面的探索,通过对“国家出版业大数据应用服务重大工程(试点)”项目的聚焦,呈现贵州在“文化+科技”探索中所取得的成果。
年终,在天眼新闻文化频道推出的《数说文旅》系列中,我们以长图的方式,对过去一年文化产业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回顾。“正安吉他文化产业园”获第二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资格;贵阳市、遵义市成功创建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支持192家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发展等重要事件和数据的梳理,让2021年贵州文化产业发展成绩一目了然。
创新书写贵州动人故事
聚焦全省文化事件,是作为文化记者的重要职责。深入挖掘故事,开展创新新闻策划,以不同角度和呈现方式,讲述贵州动人故事,是文化记者在这片精神沃土中对自身提出的更高要求。
过去一年,天眼新闻文化频道和《27°黔地标》文化周刊中涌现了不少令人眼前一亮的精彩专题。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时期,围绕“四新”主攻“四化”,讲述贵州乡村振兴故事,文化记者不可缺席。在2020年,通过《新黔边行》的108篇报告文学系列作品呈现贵州脱贫攻坚故事,并取得热烈反响之后,2021年,文旅新闻部再度放大自身特色,持续推出姊妹篇《新黔中行·村寨采风》,围绕全省除黔边外的50余个县(区、市),推出108篇报告文学作品,呈现贵州基层一线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
该系列稿件依然由记者彭芳蓉一人独立完成采写,在每个县(区、市)选取两个乡镇或村寨进行深入采访,收集了大量来自基层一线的生动且鲜活的故事。秉承“朴素地讲好故事”这一写作原则,内容涉及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方方面面,呈现感人故事的同时,也展示出贵州在乡村振兴探索中所积累的点滴经验。
关注基层的同时,我们也在文化名家、高端人才等方面下了“苦功”。
放眼全国,以名家之口,讲述贵州发展变迁,发出贵州好声音,《天眼27°访谈》的推出,汇聚了与贵州有紧密联系的名家,以访谈形式呈现名家的个人成长故事,以及对贵州的良好评价。该栏目目前推出的作家苏北、建筑师汪克、考古学家梁太鹤、作家王宏甲、画家曹力张小溪夫妇、历史学家陈祖武等访谈文章,每一篇都取得了较好的浏览量,同时也收到极为热烈的社会反响。
而在2021年继续推出的《百位贵州博士》,如今已是天眼新闻文化频道中的一个品牌栏目。该系列专题目前已推出近30位博士的采访,涵盖了医学、文学、语言学、管理学、工科、金融等方方面面。该系列深挖贵州人才建设成果,展示了贵州人才的多面性,通过人物的励志故事,对读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老照片里的贵州故事》系列,一经推出就吸引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目前,该系列已推出10余篇精彩故事,通过走访贵州资深摄影家,从他们曾经拍摄的贵州题材作品中,探索贵州的老故事,也从中见到贵州数十年来的惊人变迁。该系列稿件采用视频+图文的方式,在大量珍贵的老照片的穿插呈现中,一张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徐徐展开,仿佛翻开了一本本记载着贵州发展变化的老书。每篇文章的5星阅读量足以证明读者对该系列的热切关注。
2021年10月20日,在北京举行的“魅力贵州,世界共享”——多彩贵州热词发布仪式上,贵州国际传播旗舰品牌“Live in Guizhou”(这里是贵州)发布经过海内外受众投票评选出的5大“贵州热词”。这些在对外传播中展示出贵州新形象的“热词”,还只是当下贵州发展的一个缩影。
回望动人的2021年,“热词”背后的贵州正以更加火热的探索、建设、创造,缔造出新的关注焦点。向着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这一目标不断迈进之下,贵州的精彩成就了新闻书写的精彩,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今天,讲好贵州故事,发出贵州好声音,对于新闻记者而言责无旁贷。
来源:《贵州日报》
责任编辑:廖银 胡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