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新闻:【两会现场速递】崔海洋委员:探索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收费制度

发布者:prman发布时间:2022-01-24浏览次数:186

“近年来,贵州高度重视农村垃圾治理,不断强化制度保障,完善基础设施,基本建成了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收转运处置体系,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成效显著。”省政协委员、贵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崔海洋建议,探索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收费制度,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市场化改革。

崔海洋透露,目前贵州累计投入省级村镇建设发展专项资金10.948亿元,1148个乡镇建成转运站1095座,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

2020年3月,国家发改委印发的《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及实施方案》提出,将以2020年为基年,以5年为周期开展2次评估。其中,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是22项具体指标之一。

“2022年国家将全面开展美丽中国建设评估。全国各类型的农村贵州都有,垃圾处理情况极其复杂,是一块硬骨头。而且,在贵州由于相关建设起步晚,历史欠账多,与广大群众的需求还有不少差距。”崔海洋表示。

省政协委员、贵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崔海洋

目前,贵州垃圾处理设施设备亟待完善。据崔海洋透露,目前全省30户以上自然村寨约12万个,收运系统覆盖率只有54%。再加上,由于环卫设施设备使用频率高、年限长,后期维护不足,部分环卫设施设备未能正常运行。

近年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量也与日俱增。大部分县(区)农村生活垃圾运输到县城集中处理,受地形限制,乡镇到县城的运输距离远、成本高。

“目前,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是填埋和焚烧发电,每吨处理成本320元左右,一个中等规模县每天垃圾产生量约90-150吨,地方财政压力大,部分设施缺乏运营资金投入,许多垃圾处理和运营设备不能正常使用。”崔海洋表示。

垃圾分类体系也是崔海洋关注的重点。崔海洋说,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前、中、末端处理环节尚未打通。很多地区虽然开展了一些前端村民垃圾分类的宣传与教育,但农村垃圾分类尚未实质启动,总的来看中端、末端“一锅端”。

中办、国办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进步。行动目标中包括,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明显提升,有条件的村庄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源头减量。

为探索农村垃圾治理新模式,改善农村环境,构建美丽中国建设的贵州样板,崔海洋提出了以下建议。

第一、探索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收费制度。按照谁产生谁付费的原则,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因地制宜制定垃圾费用标准,保障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正常运行,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市场化改革。

第二、梯次推进垃圾户分类资源化利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每户设置分类垃圾箱,农户自行分类投放,由收运企业定期按市场价回收,收益归农户所得,并可抵扣每月垃圾费用,力求“以废养服”。同时,规范垃圾收购市场,鼓励资源化利用,降低运输成本,增加企业效益,争取实现设施设备运营政府零付费。

第三、创新偏远村庄分散农户处理模式。针对偏远村庄生活垃圾,打破行政区划规划布局,就近就地收运、就近就地处置,减少转运费用,降低运输成本。

“其中,可以鼓励居住较为分散的农户将垃圾进行定点储存,达到一定数量时,由村民自行运送到乡镇转运站,企业按垃圾量支付村民一定费用。”崔海洋说。

第四、加大垃圾处理专项资金保障力度。省级每年要给予一定的专项资金支持,用于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建设,确保设施设备完善并正常持续运行。

原文链接地址:http://jgz.app.todayguizhou.com/news/news-news_detail-news_id-11515115816681.html

记者:潘晓飞

刊发时间:2022年 1月23日

编辑:常草玲

责任编辑:韩晓梅

编审:孙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