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史明理,学史增信。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贵州大学开展了党史学习教育“红映溪山,七个一百”系列工作,其中,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高度融入到贵州省乡村振兴开新局的实事中,学院结合专业和人才培养特点,组织6个师生党支部全员参与,推出了“红映建规· 三寻三做学党史”主题教育,即寻红色地标——举办一个红色地标模型制作大赛、寻红色遗产——召开一场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学术论坛、寻红色村庄——编制一组乡村振兴村庄规划特色案例。
★做法与成效
“寻”红色地标,举办一个红色地标建筑模型制作大赛。依托贵州大学校级开放实验项目——《传承红色基因•贵州省中共党史重要会议会址模型制作项目》,学院党委书记余压芳教授带领建筑系和实验中学的专业教师,精心指导建筑学和城乡规划专业本科学生党支部的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以及普通学生,以苟坝会议历史事件发生地——播州区苟坝村、四渡赤水历史事件发生地——习水县土城镇等地的红色旧址建筑为蓝本,制作了20多组缩尺模型,将具有贵州黔北地区的三合院、四合院等传统建筑进行了模型展示。以引导学生深入调研中共党史红色遗址遗迹为目标,围绕贵州省召开的中共重要会议旧址为主题,通过模型制作、作品评奖、成果展示、宣传阐释等多种方式,围绕“寻”会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参与师生达500多人,通过指导学生动手制作红色会址模型,追寻文物建筑中蕴含的红色史实,搭建党史学习教育中“实物——模型——史实”的认知链条,培养师生爱党敬业的治学精神。
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员教师指导学生制作红色遗址缩尺模型
“寻”红色地标,破解了建筑类专业教学和党史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困难,进一步深化了党员师生对脚下的红色土地和红色文化的认识。取得了三个重要成效:一是有效搭建了党员、预备党员、积极分子和普通本科学生将学党史的理论知识与实物建筑相联系的实验平台,激发了师生学党史、感党恩、听党话、爱祖国、强贵大的内在热情。二是有效夯实了建筑学专业和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对地域传统建筑结构和构造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三是有效拓展了党员师生对红色文化、探索红色遗址保护的研究领域,夯实了建筑学专业和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对地域传统建筑结构的理解和模型动手能力。
“寻”红色遗产,召开一场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学术论坛。贵州省是我国红色文化遗产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贵州红色文化遗产是长征线路“历史转折,出奇制胜”的重要篇章,红军在贵州省的革命活动,不仅范围广、历时长,而且影响深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保护和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发挥革命文物对革命老区的区域化影响带动作用,实现文化保护和乡村发展相互促进,显得十分重要。学院以激发老师开展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研究为目标,发挥学院教师在遗产保护方向的科研积累,全省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研究特长,结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区的建设成果,在贵州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线上线下、下基层党建结对等多种方式组织开展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学术研讨活动。充分利用贵州省作为革命老区红色基因优势,结合贵州乡村振兴开新局的历史机遇,组织开展了“红色遗产保护与乡村规划”“红色美丽村庄规划”“长征革命文化价值的阐释与传播”等专题研讨会,为实现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学术讨论。有关红色文化遗产明珠闪耀且呈走廊串联空间态势、革命老区普遍面临遗产保护与脱贫攻坚的双重压力等问题成为讨论会焦点。
贵州大学城市与建筑规划学院党委与农村党支部开展党建结对活动
学院党委与农村基层党支部通过党建结对的形式开展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学术探讨会,激发了基层乡村保护红色文化遗产的自觉性,引领基层村委会从自发保护到自觉保护的意识转变。同时,开展遗产保护研讨活动也为学院教学科研提供了本土素材,贵州大学党员教师范金煜指导学生以遵义苟坝村为题材的作品《互联网+背景下革命老村“云旅游”模式》获得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
“寻”红色村庄:编制一组乡村振兴村庄规划案例。2021年4月至9月,紧扣贵州省乡村规划与建设实际,贵州大学城市与建筑规划学院组织党员师生编制贵州省红色美丽村庄规划5项、贵州省特色田园乡村规划案例16项、贵州省传统村落集聚连片示范区规划2项。以激发大众参与式党史学习教育为目标,鼓励师生所在党支部与基层村委会开展党建结对,形成参与式党史学习教育浓厚氛围。以红色美丽村庄规划编制为例,2020年10月中组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推动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国选择1000个左右的红色村开展试点,遵义市苟坝村、桂圆林村、红渡村、娄山关镇、青杠坡村位列贵州省23个建设试点村之中,属于今年贵州省委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省级层面37项重点任务之一。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余压芳教授、院长唐洪刚教授主动请缨挂帅,带领全院师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和学科优势,承担了5个贵州省红色美丽村庄试点的规划建设工作。
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编制红色美丽村庄规划图——湄潭县石莲镇沿江村示范点规划图
目前,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承担的贵州省红色美丽村庄规划5项规划工作已经全部进入实施阶段,有力指导乡村示范建设。编制的16个贵州省特色田园乡村规划在2021年7月的省级竞争性评选环节,胜出14项,立项率达88%,占全省立项总数(50项)的28%。编制的贵州省传统村落集聚连片示范区规划2项均获得省级竞选立项,立项率100%,占全省总立项数(10项)的20%,其中,荔波县传统村落集聚连片示范区规划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学院党员师生与上述规划案例所在村庄通过党建结对、规划编制、建设指导、培训咨询等多种形式,破解了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规划的难题。
★经验交流
固本培元,强化组织领导。学院开展“三寻三做”党史学习教育时,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学院的党委和行政主要负责人深入基层一线,亲自担任党支部书记,对于解决五级书记抓党建中基层党支部薄弱问题具有破冰作用,学院城乡规划教工党支部还被贵州省委教育工委评为“先进基层党支部”的殊荣,并被推荐申报国家级标杆党支部。
贵州省党史学习教育第十三巡回指导组视察“三寻三做学党史”成果展
推陈出新,发挥优势特长。学院充分利用的实验室、开放实验项目的实验教学手段,通过“实物——模型——史实”认知链条加强师生对红色史实的理解力,具有创新意义,由于有效搭建了学党史的理论知识与实物建筑相联系的实验平台,从深层次激发了师生学党史、感党恩、听党话、爱祖国、强贵大的内在热情。
编制乡村规划,把论文写在黔中大地上。学院师生深入到贵州省乡村振兴第一线编制村庄规划,实现了贵州大学“博士村长”计划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坚持将论文写在大地上,不仅大幅度提升了规划编制质量,而且促进了党员师生与规划案例所在村庄通过党建结对、规划编制、建设指导、培训咨询等多种形式,有效破解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规划的难题,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
原文链接地址:https://site.gog.cn/650003/10629400516850222
刊发时间:2021年12月29日
编辑:赵璇
责任编辑:韩晓梅
编审:孙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