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天,42名师生,30多个采集点,33000多份核酸采样!
10月22日,42名医学院师生,践行贵州大学创办医学教育的初衷,主动请缨,驰援遵义;
10月23日至28日,42名师生深入遵义红花岗区的30多个采集点。
他们用青春,用果敢,逆行而上,彰显责任与担当。
响应召唤 无惧逆行
“疫情告急,由于短期大范围核酸采集及相关工作任务巨大,造成工作人员紧缺,我们作为医学院已入临床实习的护理学本科生,深知此次疫情的紧急,为此我们特向校领导提出申请前往遵义支援,为疫情防控贡献微薄之力……”在这份简单的请战书上,40名贵州大学医学院学生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遵义市我的家乡, 我作为在外求学的医学学生,援助家乡是我的责任。面对疫情,我们没有理由逃避,我们必须逆行前往。”在回忆报名参加驰援遵义的当晚,杨智涵激动地说。
“我们学医的目的,就是要践行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精神,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我们能帮助的人。”秦快历说。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不管是‘90后’还是‘00后’,都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学校的安排,这一刻,所有人都心系疫情。”这是马明珊的心里话。
在报名参加驰援遵义的时候,因为和教师资格考试发生了冲突,去遵义就意味着不能去参加考试,参加考试就不能去援助遵义。在这样的选择中,有的同学放弃了已经准备了半年的教师资格考试。
胥云凤同学就是放弃考试的同学之一,“起初,对这两样我都不想放弃。对于考试,我精心准备了半年,但面对祖国的召唤,我选择更需要我的地方。”
10月22日晚,参加援助遵义的团队成员开始接受培训,培训内容是如何穿脱防护服、如何正确采集核酸,同学们非常认真的听讲,并用笔、用手机记录下整个教学过程。同时,为了让自己采集咽拭子和鼻咽拭子的动作规范到位,同学们两两搭配互相采集,很多同学难受得流着泪也在反反复复练习。
“我们一定要反复练习,练习穿脱防护服,练习采集动作,这既是对被采集者负责,也是对自己,对团队负责。”胥云凤说。
贵州大学医学院副院长、贵州大学驰援遵义带队老师张亚莉说:“在同学们积极响应号召的那一刻,我觉得咱们学院的学子们、孩子们长大了,在疫情面前,他们能够理性面对,没有退缩,没有逃避,而是勇敢地去面对,这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责任与担当。”
“我们”必须是战士
10月23日一大早,由贵州大学后勤处选派的三名司机和42名师生立即动身火速前往遵义。一到遵义,42名师生就被分派道红花岗区的30多个采集点,每一个采集点,同学们都听到排队等待核酸采样群众高呼:“医生来了,医生来了,大家快排好队。”
“那一刻,我真的特别感动,也倍感骄傲。”队员颜欢说。
一到采集点,全体师生就迅速地投入到采集工作中,很多同学从下午三点开始采集,一直工作到深夜。
“我们小组去环房小区,刚抵达这个点的时候,那里什么也没有,很多居民都不会扫码。不过,好在大家都很配合,见到我们到来,他们都自觉地排好了队 。”贺泽翻说,“我们第一天采集,是从下午四点开始的,一直采到半夜11点,我们当天采集了800多份。”
当被问道这样大的采集量,以及面对不确定人群有没有害怕的时候,队员胡曼说,“说不害怕是假的,我也很担心自己会被感染,有时间就会看看健康码是不是绿的,摸摸自己的额头看看温度高不高,因为说话多嗓子痒也害怕。但是,来到采集点,穿上防护服,我就必须是战士。”
“别紧张,头再仰高一点,可能稍微有点不舒服。”杨智涵娴熟地拿出采样棒开始进行核酸检测采样。这样的话,这样的动作,在三天内她都不记得重复了多少次。“
采样工作就是单一动作的不断重复,要先准备好采集试管,然后引导居民抬头、张口,充分暴露咽部进行采样。
“一天干下来,手和肩膀都是酸的,每个班次基本都在3到5小时之间。”杨智涵说。
除了面对超强的工作量,同学们还需要克服身体上和生理上的各种困难。
“在工作中,大家都不喝水,为了整个工作期间不要去上厕所。”“喝水的话,会增加上厕所的次数。而且穿着防护服,不方便穿脱,一脱下来就必须的换新的防护服,浪费资源。我们喝水的话手会很脏,洗完手再去喝水会浪费更多的时间。”
张亚莉告诉记者,在这不平凡的4天中,贵州大学医学院的学子们冒着低温天气,完成了33000多份核酸采样,“工作强度大,对于这群还没走上工作岗位的孩子们是一种考验,好在我们完成了工作使命,完成了学校和学院交给的任务,同学们不仅顺利完成采集任务,也都一个不落平安归来!”
逆行而上 所遇皆暖
“大约采集了三个小时,有点累,这时一个小朋友乖乖坐了下来,然后不用我指导,就张开了嘴,然后给她采完他居然没走,她看着我,扬起了他的小手,给我敬了一个礼。采集了三个小时的疲惫就被这个小孩子举动一扫而光。”这是贺泽翻同学在采集过程中遇到的暖心一幕。
这样的一幕,驰援遵义的同学们几乎都有亲身经历,也让低温天气下采集的同学们感受到了浓浓暖意。
“我们为大家采集核酸的过程中,每个人采完都会真诚对我们说一声谢谢,特别是小朋友用温柔的声音说谢谢阿姨,瞬间,整个人都心里都是暖暖的。”采集队员卢丽娜告诉记者,在四天三采中,她和带队老师一共采集了2100份,采集过程中,遇见了感谢她们来遵义的叔叔们,有担心她们冷暖的阿姨们,有给她们送吃的饭店老板,也有默默守护她们的警察。
“有一天晚上11点,我们明显觉得很冷了,附近执勤的警察感觉到了我们的冷,给我们送来一个取暖炉,然后就默默走开了。”卢丽娜说。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不只是一句誓言,这是刻在我们医学生骨子里的理想,感恩遇见。”赵鹏举说,“我会带着这次的回忆一直前进,成为更好的自己,也会不忘初心,做一个合格的护士,去温暖更多人。”
除了来自遵义广大市民的温暖,也有来自学校、学院领导老师的关心和问候,还有贵州大学人民医院(贵州省人民医院)带队老师的细心指导,每一次出行的叮嘱,每一次关心,一句“安全归来”,一句“穿好服装,保护好自己”,都让这群逆行而上的贵大师生们,在这初冬的天气里感受到了浓浓暖意,而这暖意也激励着他们勇往直前。
原文链接地址:https://site.gog.cn/650003/10628604481523717
刊发时间:2021年11月4日
编辑:赵璇
责任编辑:韩晓梅
编审:孙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