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发布者:新闻网1发布时间:2021-11-03浏览次数:3349

在贵大校园,课堂从不缺乏活力。这群身怀绝技的优秀教师,他们总能以独特的教学方法,巧妙新颖的授课方式带领学生进入一片新天地。同学们常常发出感叹:“这样的课堂真有趣!”让我们走进其中一些人的故事,感受教学名师和青年教学能手们的风采吧!

 推着小车去上课

李龙江:贵州大学矿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贵州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教研副主任。2021年被评为贵州大学教学名师。

“付出就是我的教学经验。”2021年贵州大学“教学名师”的获得者李龙江说道。

“我就是推着小车去上课,让学生近距离地观察整个实验流程的操作,让理论结合实践。”在贵大任职15年以来,李龙江格外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训。李龙江管理着两间实验室,这两间实验室都对学生开放。“比起单纯的理论教学,学生来到实验室亲自操作后,他会将书本上的知识记得更牢固。”李龙江说道。实验室中陈列着学生的实验作品,各种实验仪器也可以让学生任意组装。“让学生自由组装仪器的目的是让他们能够熟悉每一个部件,并且能够再重新组装回去,在拆卸的过程中,他们也会发现问题,并且进行改进。”

“相约在周末·创新不怕失败”是李龙江进校工作以来就一直在做的创新实践平台。“大学四年是最青春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一定要把时间花到实处,不要浪费周末的时间,要去学习各种技能来充实和武装自己。因此,我希望可以通过这个实践平台来让同学们的周末过得更有意义。”平台通过布置各个展板、展柜以及电子显示屏来展示矿业学院师生们的创新成果和创新方法,每个周末还会开设大型讲座以及课程辅导,为同学们的创新创业保驾护航。李龙江还教授了《边缘科学》这门通识拓展选修课程,“我希望能够通过学科交叉来产出高质量的创新成果。比如工科的创新课题也会需要市场营销等专业的技能才能够把产品宣传、推销出去,不同的学科可以碰撞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火花。”他说道。

李龙江非常重视实践教学。他教授的课程书面考试只占比30%,平时的实验操作占比70%。“如何启动机器,如何接入合适的电压等等,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来学习。这些内容在课堂上就算讲几十遍都是记不住的,只有真正地让学生自己操作了他们才能够牢记,才能够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李龙江说。

“我小时候的梦想就是要当老师,而且是当大学老师。”李龙江实现了儿时的梦想,并且一直在这个岗位上坚守着。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相长

赵光菊:贵州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2021年被评为贵州大学教学名师。

“以学生为中心”是赵光菊在教学设计环节中最为看重的,她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服务者。“作为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她说道。

赵光菊在贵州大学主要讲授《大学物理》这一课程,她在课程中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智慧教学并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展“探究式、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者精密融合,将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思政。

赵光菊于2016年作为青年骨干教师被选派到美国伊利诺理工学院学习,深入学习美国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方法和经验,回国后即组建了《大学物理》教学团队,致力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践。2017年她赴武汉参加台湾大学ISW国际认证专业研习,深入学习了BOPPPS模块进行课程设计的教学策略及技巧。2020年她主持完成了贵州省《大学物理》本科一流课程。“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我深感责任重大,只有坚持努力踏实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才能不辜负学生的信赖、家长和学校的信任。”赵光菊说。

除此之外,赵光菊时常和学生探讨人生哲理,希望学生能努力学习,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于她自己,她则希望在教学中能得到学生真实客观的反馈,从而去调整教学方案,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提高教学效果。她说:“作为教师,最大的收获是在教学中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共享教学的喜悦。”

她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教无定法,最重要的是用心教学。”她说:“教育真正的价值是一种启蒙,一种唤醒,一种点燃。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所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够成为社会文明的灯塔,成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源泉。”

携手学生,一路前行

易丹妮: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2021年被评为贵州大学青年教学能手。

“易老师的课上,尽管我一直坐着,老师亭亭地站着,我却始终觉得我们都在路上。”一名学生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心得中写道。句中的易老师即易丹妮,主要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贵州省情》和《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

对于学生来说,易丹妮在其探索知识的路上承担着引路人的角色。对于易丹妮而言,教学何尝不是一场在路上的修行。从教第一年,有学生给易丹妮QQ留言说她的课程教得真差,易丹妮下定决心上好每一堂课。从教15年后,易丹妮讲授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学生评教中赢得了好口碑。从被学生否定到成为学生夸赞的教师,易丹妮用不懈的努力铺就教学路上的基石。

在课堂内,易丹妮多用问题链来设计教学过程,以问题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把教学重点难点和学生关注点相结合,转化为学生思考的问题,转化为对社会现实的有效回应。在课堂外,她乐于做学生的知心姐姐,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关于提升教学能力,她说道:“一是积极请教前辈教学经验;二是认真揣摩同行教学风采;三是仔细询问学生课堂体验;四是用心研读教育教学书籍。”

从教多年,易丹妮最大的收获是学生发自内心的肯定和喜欢,她对学生也寄予厚望。“习近平总书记说:‘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所以身处百年学府贵州大学的莘莘学子要脚踏实地,用有信仰、有梦想、有奋斗的青春把自己塑造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她说道。

同时,易丹妮总结出自己的教学心得:常怀敬畏之心,教师职责的坚守必须铭刻肺腑;常怀进取之心,教学艺术的探索必定永无止境;常怀感恩之心,学生课堂的支持是不竭动力;常怀谦虚之心,教学成绩的取得已是过往云烟。

学生在写给易丹妮的上课感受里有这样一句话:“老师,期待您能将进步的思想传给更多的人!”易丹妮说:“陈旭麓先生说过‘孩子是自己血脉的延续,但学生才是自己思想的传承’,我深深明白了自己成为一名教师是多么光荣且有意义的事情。”

教学生学,成为托举的力量

刘凤霞:贵州大学阳明学院通识教育教研室主任,副教授,2021年被评为贵州大学青年教学能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刘凤霞说:“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因此,我在教学中是引导者、答疑者,学生则是阅读者、思考者。”

2014年博士毕业后刘凤霞入职贵州大学,进校报到那天,正好是教师节。入职7年多以来,刘凤霞讲授的课程有《王阳明与贵州文化》《四大名著与中国人的智慧》《中西戏剧对话: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以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课程《国学基础》和为大四学生开设的博学课程。其中前三门课程都具有通识教育课程的一些特点,即课程的内容设计上充分考虑非专业学生的接受程度与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参与度,注重文本的阅读。“我很认同通识教育理念中提倡的‘人应该具有国际视野和跨学科视域’”刘凤霞说道。

刘凤霞将教学方法定为“塑人格、传文化、启思维”,她说:“教学方法对于一名教师而言,不同的课程、学生、阶段,所使用的教学方法都不是固定的,但教学目的应该是一致的,即教学生做好三大功课:做人做事做学问。”她希望学生做一个好人,这个好一是要善良,并且尽力做好人生中的每一个角色。二是要不断拓展视野,经营好学习、工作、生活。三是要终身学习,给人生多一些选择。

“多闹出点动静”,刘凤霞希望学生们更多地发挥出个性。受制于大课环境,教师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学生的反馈和主动展示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除了在课堂上使用学习通等APP得到及时、全面的反馈,刘凤霞更喜欢和学生以邮件的形式进行深度交流,希望学生对课上的内容产生质疑、批判甚至有其他方面的拓展思考,“这体现出的是一种对事态的推进态度,是一种强大的思维能力,能看到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独立思考。”她说。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在扮演学生角色的过程中,刘凤霞遇到了很多具有人格魅力的优秀教师,博士毕业后她由学生角色转换到教师角色。在教学生涯中,在与形形色色、性格各异的学生对话的过程中见证学生们成长、成熟继而进入社会搏击,她有感而发:“教师真的是光荣神圣的职业,有一种培养和托举的力量。


文字:溪山融媒中心 何元芳 胡欢

图片:李龙江 赵光菊 易丹妮 刘凤霞

编辑:刘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