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理论研讨会发言摘登(下)
8月2日,中共贵州省委与求是杂志社联合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理论研讨会”,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深入领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和历史意义,深入领会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深入领会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深入领会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根本要求,凝聚起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磅礴力量。今日,本报摘要刊登与会领导、专家的发言。
01
让人民首创精神成为乡村振兴的原动力
李建军
贵州大学党委书记
深刻把握人民首创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不仅是道路的胜利、制度的胜利,更是属于贵州人民的胜利。今年2月3日至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要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我们还应当清楚地看到,贵州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我们要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汇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牢牢抓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要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参与,让他们在产业链上获得更多增值收益,真正实现聚在合作社富在产业链。只有让处于产业链最末端的农民分享到更多的产业发展增值收益、有更多的获得感,他们才会有强大的自我发展动力和主体责任意识,“要我振兴”才会变成“我要振兴”。
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和弦共振,切实保障广大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根本利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多方力量协同参与。既要依靠政府把农民的力量再次组织起来,也要依靠市场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入局乡村产业发展。只有厘清各自的权责边界,协调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关系,才能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大力弘扬和培育人民首创精神,最大限度激发广大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创造活力。建党一百年来中国农村巨变,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尊重农民群众的实践创造,给农民更大实惠和更多自主权,让农民在生产经营上放开手脚大胆想、大胆干,贵州才会涌现出一个个像“时代楷模”黄大发一样的先进典型人物,才会产生一系列代表贵州人民首创精神的典型,真正形成乡村振兴的原动力。
02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守得住人民的心
张太原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这实际上蕴含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丰富内容,回答了如何守得住人民的心。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根据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新时代共产党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一方面要积极有为,锐意进取,立足现实,谋划未来;另一方面又要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尊重人民的创造性,为社会中各方面的人才搭建平台,让未可知的创新尽可能地涌现出来。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地指出,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人民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
“从群众来,到群众去”。党的十三大提出,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这就是今天所使用的完整意义上的群众路线。其中,两个“一切”是从哲学意义上讲的“群众观点”,“一来一去”说的是工作方法,让群众自觉执行党的正确主张则是要达到的目标。
正确处理与人民的关系,提出对人民的正确态度,标明为人民做什么、怎样做,是中国共产党的一种优良的传统。可以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胜利的根本经验。因此,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优势。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取得的一切成就和胜利,都是密切联系群众的结果。
03
在新时代努力践行伟大建党精神
韩卉
贵州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要求“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深刻理解伟大建党精神与新时代贵州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实践要求提供了根本指导和基本遵循。
伟大建党精神是百年来贵州精神之源。贵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谱系形成的重地。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感召下,贵州各族人民在百年历史征程中锻造形成了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贵州精神,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回顾一百年来贵州革命精神的形成发展和具体呈现,我们可以发现,尽管不同历史阶段贵州革命精神有着不同的重点和表述,但每一阶段的每一种精神,在内涵上都与伟大建党精神一脉相承,都闪烁着伟大建党精神的光芒,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始终是贵州精神的根和魂。
新时代贵州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在新时代的贵州表达,为铸就“贵州缩影”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既是对近代以来贵州精神的承继和升华,也是对贵州各族干部群众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现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集中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在新时代贵州的具体要求。
以新时代贵州精神为载体,在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的伟大实践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伟大的时代铸就伟大的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崇高的追求。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精神力量的鼓舞指引。
新时代贵州精神,蕴含着贵州取得辉煌成就的精神密码,给予全省上下信念的感召、进取的力量、胜利的信心,已成为推动贵州发展进步的精神支柱,具有跨越时空的思想穿透力。
04
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精神状态和精神财富
林建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
“奋斗”“英勇顽强奋斗”,是贯穿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始终的关键词。奋斗成就伟业,奋进铸就伟大,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持守的奋斗观,并凝成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精神状态和精神财富。
英勇顽强奋斗、持续奋斗、不懈奋斗、长期奋斗、永远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奋斗密码。中国共产党所面对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时代命题和历史任务,注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事业不是朝夕之功,而须绵绵用力;注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不是“躺平”就能实现的,而须负重奋进。
英勇顽强奋斗是伟大建党精神和百年宝贵经验的底色。在伟大的觉醒中,在英勇顽强的奋斗中,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时强调,要从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中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咬定目标、勇往直前,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精神状态,正是因为始终葆有这种跨越时空的奋斗精神、精神谱系、精神状态,中国共产党在丰厚的精神滋养中源源不断地获得了砥砺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人民解放的基础上达到温饱、建成小康、实现共同富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奋斗和奋进的主线。我们将在自我超越中奋力走出、奋力书写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从而使现代化由“单数”变为“复数”。中国式现代化有着自己的鲜明特征和独特优势,它创造的是前景光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它实现的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引领。
05
坚定制度自信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
黄其松
贵州民族大学副校长
1840年鸦片战争后,在探索摆脱贫穷、摆脱落后、摆脱衰败的道路上,一代又一代先进分子苦苦探索强国富民的道路。老套的封建专制,照搬过来的君主立宪制、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等各种制度纷纷登场,又都归于失败。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正是在这个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走自己的路,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已基本确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在推动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体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进一步彰显,治理效能进一步显现。下面我们来看一组数据:1978年我国的GDP总量为3645亿元人民币,只有美国GDP总量的6.3%。2020年我国GDP总量达到了15.63万亿美元,是美国GDP总量的74.7%。
这一组数据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转化的治理效能、创造的经济奇迹。同时,我国社会大局保持了长期稳定,成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13个方面系统概括我国的制度优势。这是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先进性的主要因素,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的基本依据,这也是“中国之治”背后的制度密码。
06
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和路径
郝立新
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规律,指明了在新的征程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进方向和基本路径。
“七一”重要讲话高度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经验,得出了中国共产党的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行这一重要结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则是导致这一重大事变的决定性的思想事件。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密不可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这两个问题紧密相连。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正是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指导思想的伟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之所以行,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能够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这种精神力量转化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力量。
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坚持“两个结合”,做到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守正创新,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要做到“两个结合”,必须抓住四个着力点,要在深入学习和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下功夫,要在调查研究、认清国情世情党情上下功夫,要在提炼和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下功夫,要在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上下功夫,要在把握时代、回答时代之问上下功夫。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原文链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Ix1wCa7RBMlmXwm4RL6XEw
刊发时间:2021年8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