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新闻客户端):贵州大学驻村博士再出发 全力打造乡村振兴“贵大样板”

发布者:prman发布时间:2021-05-11浏览次数:448


4月30日,贵州大学15名新选派和继续驻村的第一书记,从校党委书记李建军手中接过“乡村振兴博士驻村工作队”旗帜,他们将于近日正式奔赴黔西南州贞丰县龙场镇、小屯镇、平街乡等乡镇开展乡村振兴帮扶工作。

此次遴选的15名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来自贵州大学农学院、法学院、动物科学学院等10个学院,其中,新选派的13人全部为博士研究生。另外2人则是主动请求续战乡村振兴的罗俊松和陈勇。已经参加了脱贫攻坚驻村的罗俊松来自外国语学院,本可以选择轮换回学校工作的他主动请缨,和其他三名老师一起联名递交请战书,主动要求留下继续驻村,“我们参加了脱贫攻坚,会更有经验投入到和乡村振兴的衔接中,可以完全实现无缝对接”,罗俊松笑着告诉记者,“而且我们也知道脱贫攻坚后,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在产业上怎么引导他们发展”。在贞丰县龙场镇对门山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陈勇在助推当地脱贫攻坚中深的当地群众好评,这次投身乡村振兴,他依然选择了对门山村,“前两年的驻村工作,我和当地的老百姓结下了很深的感情,这次还是选择了对门山村,因为和群众的感情很深,有群众基础,知道群众要发展什么,会让我们思路清晰,知道自己在乡村振兴中干什么、做什么”,陈勇说。

此次遴选驻村干部是贵州大学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的重要讲话精神,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也是以“做强贵州大学”为契机,鼓励广大教师继续把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写在乡村振兴上,开展“111博士工程”计划的一部分。贵州大学拟在“博士村长”基础上,遴选10名博士处级干部到帮扶县挂职副县长,10名博士或副教授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才到产业发展重点乡镇挂职副乡镇长,100名博士或副教授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才到乡村振兴任务重点村担任第一书记或支书主任助理、工作队队员,发挥人才优势,聚焦我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等方面助力乡村振兴,为推动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持。

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李建军告诉记者,“为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反复斟酌,最终遴选15名优秀年轻同志,打造了一支阵容强大的博士驻村工作队,选派到贞丰驻村,这也是我们“111博士工程”计划之一”。

“这次遴选的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我们是根据贞丰县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选配的,这也是为了能让我们学校的老师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才能”,贵州大学党委副书记令狐彩桃告诉记者。根据贞丰县平街乡花江村红色资源比较丰富,贵州大学选派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擅长红色文化研究的博士研究生;长田镇长田村发展烤烟和中草药,贵州大学就选派了农药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主要是希望驻村的老师在当地大展身手,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真真切切的为老百姓做一些实事、好事”,贵州大学党委常委、党委组织部部长李昕昌说。

程振涛是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专业是预防兽医,听说遴选驻村干部的时候,他第一时间报了名,因为贞丰者相镇重点发展养殖业,他把驻村地点就选在了者相镇东妹村。“我没能参加到脱贫攻坚的工作是一种遗憾,但我很幸运在乡村振兴的起始之年就可以参与进来,这一定是我个人人生道路上浓重而美好的记忆。” “除了发挥自己专业优势,帮助群众发展养殖业的同时,要做好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帮助建强村党组织,帮助巩固脱贫成果,帮助发展农村产业,帮助抓好乡村建设,帮助提升治理水平,帮助做好为民服务。”

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李建军表示,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工作,是贵州大学继完成脱贫攻坚贵大答卷后的又一项光荣和艰巨的任务。新选派驻村博士将肩负起时代责任,从专业技术专家“教练员”变成农村生产实践“陪练员”,从“带”脱贫变成“帮”振兴,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高标准、高质量做好驻村帮扶工作。把乡村振兴事业的优秀“论文”继续写在贵州大地,为贵州乡村振兴贡献贵大力量,做出乡村振兴“贵大样板”。


原文链接:http://jgz.app.todayguizhou.com/news/news-news_detail-news_id-11515115631922.html

通讯员 康瑞 宁玉梅

记者 王远柏

刊发时间:2021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