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新闻客户端):【美丽贵州说】①“世界地球日” | 解锁贵州爱地球的 N 种方式

发布者:prman发布时间:2021-04-27浏览次数:358


【编者按】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地处云贵高原的美丽贵州,是中国西南腹地一颗翠绿的宝石。作为首批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贵州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浩瀚的蓝色地球增添了一抹迷人的“贵州绿”。

即日起,我们将推出《美丽贵州说》专栏,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对美丽贵州的建设建言献策,提升公众的生态自觉和生态自信。欢迎您推荐相关话题,参与讨论,相关成果将在党报、党刊、天眼新闻客户端、当代先锋网立体呈现。

参与邮箱:gzrbsd@163.com,快来联系我们吧!


第一期,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在“世界地球日”以“修复我们的地球”为主题,邀请相关人士讲述“修复地球”的贵州故事。

【讲述者档案】

尹晓芬:贵州省人大常委,民革中央委员、民革贵州省委原专职副主委、一级巡视员。常年致力于低碳研究领域。

刘永霞:贵州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副处长。

徐一帆:贵州省地质矿产勘察开发局111地质大队地灾设计中心副主任,致力于生态修复和自然灾害防治工作。

李江:博士、教授,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研究领域为新污染物的环境分布、生态效应及污染控制,有机固废处理与资源化。

王吉勇:贵阳黔仁生态公益发展中心负责人王吉勇,省级河湖民间义务监督员。

魏大茂:贵州省桐梓县黄莲乡生态护林员。

开阳县禾丰乡马头村(尚宇杰 摄)

在您眼中,地球修复的含义是什么?

王吉勇:地球不需要去修复,因为它与人的身体健康状态一样,具有自我的调节与修复能力。而人类该做的,应该是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当我们试图减少人为的干预后,地球便会逐渐修复创伤。

在我看来,地球的修复可以简要概括出三个重点,一是消除污染;二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运用到百姓日常生活中;三是全民参与到污染监督的工作之中。

徐一帆:谈到地球,我最先想到的是,目前我们的地球,我们的生态环境正在受到伤害,原来满世界的山清水秀,鱼虾成群,现在的土壤结块,地质灾害频繁,地表水流失严重,常见的植被越来越稀少甚至消亡。

在我看来,地球修复就是一个人到医院体检,依据体检结果,主治医生开具不同的诊断书,再采取不同的治理手段。

魏大茂:我是一名护林员,我认为只要每个人都能爱护好身边的环境,保护好家乡的一棵树,就是在修复地球。

水是眼波,山是眉峰,如今的万峰湖景色迷人(尚宇杰 摄)

贵州有哪些修复生态的举措?体现在哪些方面?

尹晓芬:贵州作为西部山区,增加碳汇空间巨大,已形成品牌的购买单株碳汇是一个极好的方法,建议今后可以通过大数据的记录,作为个人绿色信用和个人碳中和的凭证,动员全社会加入到低碳生活的队伍中。

刘永霞:我省在水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建立了精细化管理机制。对国家“水十条”考核我省的55个断面水质实施“日调度、周分析、月汇总”制度。一旦水质出现异常情况,立即按照省水环境质量应急管理工作指南相关要求,督促地方及时整改。

2020年,全省55个国考断面达到或好于Ш类水质比例为98.2%、地表水水质劣于V类水体比例为0、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优良比例为100%、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完成率为100%。

王吉勇:以我们团队为例,近年来,我们重点关注省内的河湖环境保护情况,通过贵阳乐水行、海菜花课堂、“贵州河流日1+2行动”等活动促成了水环境保护行动,构建了公众参与水环境保护的渠道。

同时,针对城市黑臭水体的生态环境的治理难点,我们会定期到省内各地进行徒步沿河考察,并与有关部门合作,建立问题清单,监督治理工作,实时跟进问题处理进展,从根本上来推动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

为了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我们还进行的贵阳乐水行行动,已组织了129期活动,带领市民徒步考察50条贵阳河流湖泊,徒步行程超过1200公里。乐水行模式也复制到黔东南、安顺、兴义、织金等地,在全省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形成了全民参与的良性机制。

徐一帆:近年来,我省相继投入中央、省级财政及社会资金进行生态修复(威宁草海、三江源、长江经济带等生态修复治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恢复治理,如赫章煤矿、铅锌、铁矿土地复垦,织金织河煤矿片区、纳雍鬃岭镇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项目,取得了明显实效。

我认为,我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重要性是深入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体现,贯彻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要举措,强力实施国家绿色能源基地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李江:贵州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科学技术研究应用起到了重要作用。如:磷石膏、赤泥、电解锰渣等工业固废污染控制及资源化的科技支撑,推进了贵州工业固废的处理处置及资源化进程。贵州省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开展的系列科研工作,一定程度上使全省PM2.5和PM10等主要污染指标得到有效控制。对水污染方面的研究,在工业废水零排放、生活污水处理与回用、黑臭水体治理、赤水河流域跨省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实践。

近年来,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及乡村生态振兴,积极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在喀斯特山区农村生活污水及河塘湖库富营养化的治理、矿山采迹地及废弃物堆场污染释放原位控制及生态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固废污染控制及资源化以及水环境新污染物控制等方面持续开展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及示范,综合实现了污染控制和生态修复效果,为贵州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与修复贡献了科研力量。

韭菜坪景区天高云淡,风景迷人(尚宇杰 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为修复地球献出一份力量?

尹晓芬:作为地球的一员,每个人都应有共同保护地球的义务和责任。在低碳发展、绿色发展方面,贵州已做了大量的探索,并已有了许多创新之举。“相信在未来高质量发展中,贵州会形成西部绿色能源的集聚发展,高载能产业的低碳发展,生态林业吸碳、固碳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国际合作的绿色共赢发展。

刘永霞:在我看来,普通百姓保护生态环境的关键在于以身作则。我们应自觉地去遵守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比如开车时经过水源地保护区,要减速慢行,不要去水源地保护区烧烤、游泳、钓鱼;减少使用一次性物品,循环利用资源,节约用水等。我们应自觉做生态环境保护的守护者,做‘鱼翔浅底、清水绿岸’美好生态环境的建设者。

徐一帆:地球的修复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地球修复的首要原则是以人为本。每个人都要关心好身边的小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王吉勇:作为普通的老百姓,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减少一个塑料制品的使用,把家中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对可回收物品进行循环使用,对家附近的一条小河进行监督等。普通老百姓也可还应参与到环境监督的过程中去,有时随手记录下日常生活中发现的疑似污染问题,便能推动污染问题的解决。老百姓应相信政府有所作为,通过参与监督,在给予压力的同时,也给予一定的理解,长此以往,能够建立一种解决污染问题的良性运转机制,进而使地球一点点的得到修复。

只有每个人身边的小环境变得越来越好,我们的大环境、我们的地球才会越来越好。


原文链接:http://jgz.app.todayguizhou.com//news/news-news_detail-news_id-11515115622553.html

记者 申云帆 尚宇杰 王远柏 刘苏颉

刊发时间:2021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