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获得了“贵州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获得了“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他获得了“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他是陈肖虎,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贵州省省管核心专家。
今年66岁的陈肖虎,从业34年来,主持国家及省部重大科研攻关与示范项目5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410篇,申请国内外专利120余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7项等多种奖项。
荣誉和成就背后,是陈肖虎多年不忘的初心和不变的坚守。
1987年,作为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大学冶金专业培养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陈肖虎毕业留校。从此,教学和科研成为他一生奋斗的事业。
“学生是白纸,引导很重要。”陈肖虎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把引导学生喜爱冶金专业作为教学的核心理念。
他的一些学生很困惑,认为冶金专业未知领域少、难就业,“我就经常和他们说,我们学校冶金专业的毕业生都有担任过首钢董事长的,就业怎么会差呢?”陈肖虎和学生们分享他在科技研发过程中的挫折与成功,分享冶金专业成功校友们的喜悦,打消学生的顾虑。
陈肖虎所授的课程内容很多都枯燥难懂,但陈肖虎却能把课上得欢快活泼。“陈肖虎老师讲课总是用最简洁的语言把复杂的知识解释清楚,所以课堂氛围很好,学习效果也不错。”有学生这样评价。
多年来,陈肖虎通过学术讲座,以他自身科研经历为例,启发青年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搞科研,为同行技术人员答疑解惑。一些老师在听了他的讲座后受到启发,转换思路做科研,并在他的指导下申请到了许多科研项目,一些项目还获得了贵州省科技计划重大专项资助。
“年轻人一定要下基层,真正到企业一线去。”对于科研事业,陈肖虎认为,做科研、做好科研,一定要去基层、走一线。因此,他把自己的实验室和科研团队都放在了一线。
“碘回收”是陈肖虎一直研究的科研项目之一,他也在这一领域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当初他在开展“碘回收”技术研究时,就是在工厂里完成大部分实验。经过陈肖虎和科研团队的努力,磷矿伴生碘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新技术诞生了。新技术获得成功后,陈肖虎又将碘回收实现了产业化,继续实现技术突破,帮助其他企业研发碘回收。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陈肖虎说,自己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影响颇深,自己一直用书中主人翁保尔·柯察金的这句话激励着自己。
原文链接:http://szb.eyesnews.cn/pc/cont/202104/24/content_12096.html
记者 罗亮亮
刊发时间:2021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