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新闻客户端):【人物访谈】“世界地球日”|李江:加大科研力度 助推污染防治

发布者:prman发布时间:2021-04-25浏览次数:300


李江:博士、教授,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研究领域为新污染物的环境分布、生态效应及污染控制,有机固废处理与资源化。


“贵州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科学技术研究应用起到了重要作用。如磷石膏、赤泥、电解锰渣等工业固废污染控制及资源化的科技支撑,推进了贵州工业固废的处理处置及资源化进程。贵州省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开展的系列科研工作,一定程度上使全省PM2.5和PM10等主要污染指标得到有效控制。对水污染方面的研究,在工业废水零排放、生活污水处理与回用、黑臭水体治理、赤水河流域跨省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实践。”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李江说。

近年来,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及乡村生态振兴,积极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在喀斯特山区农村生活污水及河塘湖库富营养化的治理、矿山采迹地及废弃物堆场污染释放原位控制及生态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固废污染控制及资源化以及水环境新污染物控制等方面持续开展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及示范,综合实现了污染控制和生态修复效果,为贵州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与修复贡献了科研力量。

据李江介绍,生活污水、养殖废水以及医疗废水往往含有一定的新污染物(比如抗生素、微塑料),此类污染物大多难以去除,且目前没有控制标准,进入环境后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存在潜在危害。

聚焦生活污水、城市污泥、养殖粪污中的新污染物处理,贵州大学目前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下一步将在污水处理厂进行试验示范,从而降低受纳水体的生态风险。同时,依托贵州喀斯特环境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正在对赤水河、乌江、南盘江和北盘江等“两江”上游水体中的新污染物开展长期观测与科学研究,为下一步地表水新污染物的监测、评价与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李江认为,继续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还需要在水污染治理方面,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进一步研发和突破城镇生活污水和污泥的降碳减污及资源化理论与技术,让低碳和绿色成为未来污水处理中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亮点。

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开展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重点行业与污染物排放管控技术等科技攻坚。一是以臭氧污染防治为中心,持续深入开展O3与PM2.5污染耦合形成机理;二是积极开展节能降耗、低碳发展技术研究,探索贵州省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控制路径,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三是全面开展大气污染来源解析,强化空气质量精准管控,有效应对污染天气,完善大气污染精准管控和预报预警体系和联防联控机制。

在煤磷铝等大宗矿冶行业造成的矿山污染及固废污染治理方面,深入开展相关固废资源化和污染原位控制与生态修复方面的理论研究与技术研发工作,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在石漠化与工程所致裸露岩土的生态治理(土地复绿)方面,积极开展相关恢复理论研究与治理技术研发及工程示范工作,为显著降低区域水土流失、提高裸露区域植被覆盖率、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供技术支撑与示范样板。

此外,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及土壤污染治理方面的研究工作,切实让科学研究成果解决广大人民的“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的食品安全问题。


原文链接:http://jgz.app.todayguizhou.com//news/news-news_detail-news_id-11515115623477.html

记者 刘苏颉

刊发时间:2021年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