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氮杂环卡宾催化剂开创了系列新型催化模式,实现全新骨架活性分子的快速高效构建,为新型免疫诱抗小分子先导发现打下坚实基础,并实现了农药分子高效清洁合成,达到农药及功能分子合成领域最前沿的国际顶尖学术水平;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大环瓜环“外壁作用”新概念,揭示了瓜环与农药边界效应,实现百草枯、胍类农药分子可视化的低成本快速检测及毒性抑制;构建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新模式,在全国13个省累计推广应用4127万亩……
近年来,贵州大学植物保护学科团队充分利用和发挥学科优势、平台优势和人才优势,形成以农药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植物病理学、农产品质量安全四个核心二级学科为基础的特色化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一些成果达到领域领先水平,并得到广泛应用。
贵州大学校园
在2020年9月16日举行的贵州大学“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自评会上,由10余名院士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一致认为,贵州大学植物保护学科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农药学学科方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建设“双一流”大学,是贵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得益于“双一流”大学建设,贵州大学整体办学实力得到持续提升,实现了为4000万贵州人民提供不用出省就能享受到优质高等教育的目标,也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型人才,75%以上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后积极投身全省各领域,发挥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作用。 不仅如此,贵州大学还聚焦学科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需求,不断提升创新能力。2018年以来学校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项目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贵州省最高科技奖2项、一等奖6项,高水平论文年均增长率78.8%;陈肖虎教授团队首创磷矿伴生碘资源回收工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从磷矿中工业化回收碘的国家…… 取得如今的成绩,贵州大学走得并不容易。虽建校百余年,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诸多原因,贵州大学一直处于较为落后的地位,尤其是学科建设,发展相对缓慢。
2020年贵大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3项,在西南地区高校中名列第三。图为贵州大学师生在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
穷省也要办大教育。2004年,贵州抓住国家加强“211工程”项目建设契机,将原贵州大学和贵州工业大学进行整合,集中两校优势科研力量和学术队伍,凝练9个学科群作为重点建设学科群作为贵州大学申报“211工程”的主要学科支撑。
2005年9月8日,经过不懈努力和各方支持,贵州大学成功进入“211工程”大学建设行列,成为全省唯一一座“211工程”大学,结束了贵州没有“211工程”的历史。 入选“211工程”后,贵州大学开始走上发展快车道。2012年9月被列为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14所高校之一;2016年4月被列为中西部“一省一校”国家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9月成为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2月成为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高校;2020年9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1项,较上年增长61项,立项数实现历史性突破。 纵览贵州大学百余年办学历程,校名几经更迭,校址几度变迁,从进入“211工程”到迈向“双一流”,学校由小到大,由弱渐强,始终坚持以兴学育人为根本,以立足贵州服务地方为己任,为国家特别是贵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贵州大学金林红教授团队在茶园开展研究工作
根据《贵州省推进贵州大学部省合建加快“双一流”大学建设工作方案》(黔府办函〔2019〕88号),通过3—5年建设,学校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综合实力排名进入全国百强名校行列;到2035年,学校综合实力全面提升,综合实力排名提升至全国前60名,建成国内一流大学;到2050年,2—3个学科进入国际先进行列,10个左右学科进入国内一流行列,学校综合实力更上一层楼,成为国际知名大学。 当前,随着全省进入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的新发展阶段,一流大学和一流大学的优质教育服务已成为贵州发展的迫切之需。今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高校提升行动,做强贵州大学,贵州大学也志在成为全省高等教育的领头雁和排头兵,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养实干人才、提供科研支撑。
记者 袁航
刊发时间:2021年4月13日